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querynum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fjmxzx.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database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fjmxzx.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4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tmt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fjmxzx.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ql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fjmxzx.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4
疫苗的百年发展_水冷螺杆式冷水机组_东赢全站app官网下载安装_安博全站app下载安装最新版
欢迎访问安博全站app!
当前位置:首页 > 东赢全站app官网下载安装 > 水冷螺杆式冷水机组

疫苗的百年发展

发布时间:   作者: 水冷螺杆式冷水机组
产品详情

  流行的欧洲,每年50万人因此死亡。在Edward Jenner发明牛痘疫苗之前,欧洲人采用源自10世纪中国的天花预防经验,即,实现机体免疫。这种免疫方法为天花盛行年代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可能,但康复人群会留疤,而且接种可能会引起死亡。这种

  科学的发展,总是呈现“阶梯状”,一旦有了开始,就会持续不断的发展。Jenner的发现为人类应对天花感染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他并不知道其中原理。真正科学意义的疫苗诞生始于一个世纪以后,即Robert Koch(细菌学之父)和Louis Pasteur(微生物学之父)发现引起感染性疾病的元凶是微生物之后。

  Pasteur在实验室通过干燥、热处理、暴氧及非适宜宿主传代(如猪瘟病毒在兔体内传代以实现减毒效果)等方法试图降低病原毒性。第一个实验对象是引起禽霍乱的细菌,现在也被称为“多杀性巴氏杆菌”。

  第一个用减毒方法开发的人用疫苗是狂犬疫苗(狂犬病毒在兔脊髓中繁殖,通过干燥减毒)。该疫苗1885年成功应用在被病狗咬伤的男孩Josef Meister身上。尽管这种狂犬疫苗有时造成接种对象死亡,但来自欧洲,俄罗斯和美国需要接受救治的患者依旧络绎不绝(当时别无他法,毕竟这是一份生存的希望)。

  于此同时,炭疽减毒疫苗问世。几年后,基于Pasteur的经验,Albert Calmette和Camille Guérin开发出应用于肺结核的BCG疫苗(即卡介苗,直至今日BCG疫苗仍是临床唯一可用的肺结核疫苗,它是通过牛型结核菌经过230次传代后获得的减毒疫苗)。

  1888年,人类发现白喉和破伤风是由细菌外毒素导致的。随后,Emil von Behring和Shibasaburo Kitasato发现接种过这些毒素的动物,其血清可以为人体提供保护(抗毒素马血清一度成为稀缺药品)。

  1900s早期,微生物化学或物理灭活法大范围的应用于如伤寒、鼠疫、霍乱和百日咳灭活疫苗(这些疫苗目前大部分已不会再使用,尽管其确实有效,但其反应原性过高,会导致注射部位产生发热、疼痛和肿胀等副作用)。1924年,化学法灭活毒素成功应用,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疫苗问世(铝胶佐剂提高免疫原性),并沿用至今。

  1930s中期,流感病毒在鸡胚中培养取得成功,流感疫苗问世。1949年首次实现病毒在细胞中培养,使脊髓灰质炎病毒体外培养成为可能。1950s灭活(减毒)脊髓灰质炎疫苗问世。1960s麻疹、腮腺炎和风疹减毒疫苗问世。随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轮状病毒和流感病毒(细胞培养)疫苗也相继问世并沿用至今

  1960s人们发现针对脑膜炎球菌多糖的抗体可为机体提供保护。于是1970s,针对脑膜炎球菌A、C、Y、W血清型的纯化多糖疫苗,抗肺炎球菌23价多糖疫苗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陆续得到开发。然而,多糖疫苗的免疫效果并不理想,科学家通过“组合疗法”解决了问题。

  多糖结合疫苗标志着以Jenner和Pasteur为先锋,通过经验主义开发疫苗时代的结束。1970s后期,新技术的应用为疫苗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合理设计疫苗时代的开启) 。判断疫苗开发是经验主义还是合理设计,可通过疫苗制备是否单纯通过微生物培养来衡量 (正如Pasteur之前那样) 。通过经验主义开发的疫苗被称为“传统疫苗”,通过合理设计开发的疫苗被称为“新型疫苗”。

  1970s中期,Maurice Hilleman打算研制HBV疫苗(乙肝疫苗),然而HBV无法在实验室培养,因此没办法使用常规方法即先培养再灭活方式制备疫苗。在乙肝慢性感染者血浆中存在大量病毒样颗粒(VLPs),Hilleman通过纯化和灭活VLPs制备疫苗。这种疫苗确实有效,但除了安全问题,还有一个限制因素即需要感染病人持续提供VLPs(没有VLPs,疫苗就断货)。

  同年,重组DNA技术问世,Bill Rutter和Pablo Valenzuela克隆HBV表面抗原基因并在酵母系统中表达。通过这种方法,他们将HBV抗原整合成VLPs,其抗原性与从慢性感染病人血液中提纯的一致。这项技术,最先被默克和葛兰素史克商业化,通过在发酵系统中培养酵母就可大量制备疫苗。这也是人类首次不用培养致病微生物即可制备疫苗。

  10年后,酵母和杆状病毒用于其他病毒VLPs制备,这些病毒都无法在实验室培养,如HPV16、HPV18。VLPs是近年来流行的疫苗形式,流感病毒、RSV病毒、诺如病毒和细小病毒VLPs疫苗都在进行不同阶段的临床试验。

  DNA重组技术也在细菌学应用。1980s早期,百日咳灭活疫苗因副作用(事实or传说)而遭受批判,研究者迫切渴望找到一款非细胞纯化蛋白疫苗。1970s Yuji Sato发现百日咳菌液上清中主要含有2种蛋白:百日咳毒素和丝状血凝素(HA)。Sato通过化学脱毒全部上清液制备疫苗。在西方,科学家通过分别纯化毒素和HA,并添加百日咳粘附素(一种外膜蛋白),也有时是菌毛蛋白,这些毒素通过化学方法脱毒(甲醛脱毒法),而后制备疫苗。

  使用重组DNA技术,将百日咳外毒素基因克隆并测序,通过将外毒素活性位点2个氨基酸改变来去除其毒性。诱变菌体可无限量产出遗传灭活的百日咳毒素(制备疫苗)。临床试验表明,这些遗传灭活毒素免疫效果远超化学灭活毒素10倍,可诱导更快、更强、更持久的免疫反应。本案中,重组DNA技术提高了抗原的质量和安全性。

  多糖结合疫苗在脑膜炎球菌A、C、Y、W成功运用,但在血清型B型不适用,B型却是造成50%全球脑膜炎病例的罪魁祸首。B型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为α2-8连接多聚唾液酸,其结构与人体细胞糖蛋白(如神经细胞黏附分子1 NCAM1)一致,因此机体对B型荚膜抗原免疫耐受(识别为“自己”)。

  为了克服这个困难,科学家尝试对多糖进行化学修饰(如引入N-丙酰基团)或对蛋白进行纯化制备疫苗,效果都不理想。一款OMVs(outer-membrane vesicles)疫苗取得了部分成功,该疫苗使用洗涤剂处理菌体,去除大部分菌外膜中毒性脂多糖和松散结合的蛋白,但像PorA这样紧密锚定的跨膜蛋白不会丢失,可诱导保护性免疫。OMVs疫苗在古巴、挪威、新西兰成功应用。该方法弊端是仅可对疫苗制备菌感染提供保护,但无法同时应对其他菌株感染(不同菌株含有不同PorA)即此种疫苗不具有交叉保护性。据美国CDC估计,如果要成功应对,应至少包含20种OMVs,这样才可以抵御至少80%的B型脑膜炎球菌感染。

  1995年,流感病毒基因组测序成功标志着B型脑膜炎球菌疫苗制备问题能通过基因组测序解决,即通过测序方法筛选传统方法无法发现的新抗原。这种依托于基因的抗原寻找方法称为“反向疫苗学”。通过计算机分析识别疫苗候选抗原,经过克隆并在大肠杆菌表达,然后用新抗原免疫小鼠,测定小鼠血清在补体存在情况下对菌体的杀灭能力。

  新抗原接下来有必要进行杀菌滴度检测,B型脑膜炎球菌间序列保守性分析,不同分离株表达水平衡量,以及与人体蛋白的同源性问题鉴定等。通过这种方法,最终筛选出3种抗原,与OMVs一同制备疫苗。2013年,通过反向遗传学以基因组为基础开发出第一款疫苗(Bexsero),在欧洲、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注册。当普林斯顿和圣芭芭拉大学出现B型脑膜炎球菌爆发,并同时存在部分学生感染时,该疫苗在美国这两所学校学生中进行了成功接种(在美国紧急获批)。

  Bexsero由诺华开发,通过资产置换,GSK获得诺华疫苗业务(图片来源于网络)

  尽管反向疫苗学开发疫苗周期较长,但由于其功能强大,已用于其他菌体,如抗生素抗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疫苗开发(近日,美国CDC拨款2200万美元用于耐药菌及其感染性疾病研究。其中一部分款项即用于耐药菌基因组研究)。当一种病原微生物存在多种基因组时(多菌株,多血清型),需要多基因组比对,才能制备通用疫苗。对致病性大肠杆菌和普通大肠杆菌比对,可找出其致病性抗原。

  利用该方法,还可进行肺炎衣原体和结核分支杆菌T细胞抗原鉴定。反向疫苗学是当前可用的筛选抗原的有力工具,可用于菌体和寄生虫全抗原(蛋白质)搜索。但该方法无法预测多糖抗原,也没有办法解决HIV和RSV的问题(他们的保护性抗原经常变化或存在蛋白质构像问题)。

  过去几年,X晶体衍射技术,核磁共振成像,电子显微镜(三宝)提高了我们对蛋白质三维结构的认识,使我们大家可以从原子水平了解关键抗原及表位的信息。无论抗原以单独形式存在还是与抗体结合,都不影响我们对其结构的认识。如此,我们大家可以对抗原进行结构设计,以提高其免疫原性。

  在脑膜炎球菌H因子结合蛋白案例中,科学家从3种脑膜炎球菌抗原变体中筛选非重叠抗原,产生的单分子可诱导针对所有变体的保护性抗体。对于RSV F融合蛋白,其融合前构象可诱导较高滴度中和抗体。通过对F蛋白三维结构分析,在两个氨基酸残基中引入半胱氨酸,半胱氨酸间形成二硫键,将F蛋白锁定在融合前构象,即使两个氨基酸位点靠近(融合后这两个氨基酸就会相距较远)。或许,通过这种办法能够开发出一款安全有效的RSV疫苗(目前,RSV疫苗开发仍具有难度)。

  以上,仅为疫苗结构设计的开端,未来,结构设计将成为疫苗设计的常规方法,有可能用于HIV疫苗开发。

  2010年,Craig Venter团队成功将合成的超过50万碱基的基因组植入生殖支原体细胞质,这一做法标志着体外合成DNA、RNA用于疫苗开发成为可能。

  2013年4月24日,中国CDC发现H7N9流感毒株,将其HA、NA抗原序列公开。第二天,Venter实验室就合成了HA、NA抗原序列,协同载有其他6段流感RNA片段的线性质粒转染细胞,几天后,分离出“新病毒”。该病毒作为亚单位疫苗种子,在细胞中培养。I期临床试验表明,其可诱导保护性抗体(这是合成生物学研究成果首次在人体开展试验)。在流行病爆发时,通过该方法,可快速制备疫苗(2013年,关于Craig Venter团队和瑞士制药公司诺华合作,利用中国CDC上传的H7N9开发疫苗存在着版权问题,损害了中国的利益,后被妥善处理。本文仅探讨合成生物学在传染病爆发期间对疾病控制,疫苗制备的意义,不对其他做评定)。

  合成的H7N9 HA也可用于自扩增mRNA(SAM self-amplifying)制备。H7N9报道后8天H7N9 HA SAM就展开动物实验,二免后3周小鼠产生HA特异性保护抗体,这距离H7N9报道后还不足40天(速度之快令人赞叹)。

  与之相比,或许传统疫苗还停留在病原收集,资质机构运送,病毒在鸡胚中培养,分发给制造商制备疫苗的某一阶段。而且,2020年底推出的mRNA新冠疫苗也证明了新技术手段在应对流行病方面的速度优势。

  除了疫苗的核心“抗原”以外,佐剂也很重要(佐剂为非活non-living疫苗提供了免疫激活帮助)。人类历史上佐剂经历了铝胶佐剂(1920s)、水包油乳剂(1997年诺华MF59以及GSK AS03)的变化。近年来,由于固有免疫信号传导途径的发现,TLR激动剂也用于佐剂开发:如GSK开发由MPL和铝胶构成的AS04,靶向TLR4,作为HPV疫苗的佐剂;以及文章开头介绍的Protollin和CpG(TLR9激动剂)等。

  这些佐剂开启了疫苗的新时代,使抗原更具靶向性,如靶向TLR7的小分子,可携带抗原至APC和淋巴结发挥局部效应。合成小分子佐剂的设计将成为未来一个新兴领域,疫苗的用途也会由单纯的预防逐渐转变为预防和治疗相结合。

  公元前430年的希腊雅典(公元前431-404),瘟疫肆虐,1/3的人口因此丧生。瘟疫使人们不再关心法律,女人不再被习俗禁锢,人民失去对宗教的信仰。如今,仅在美国,疫苗就预防了超过1亿种疾病的发生。全球每年有250万人因防疫而免于死亡-折合每天7000人。疫苗,在我们的生活中分量越来越重。1796到1980年,疫苗学进展表现在新抗原发现和病原的大规模培养,用于灭活、减毒疫苗制备上。过去的40年,反向疫苗学、结构疫苗学、合成生物学为疫苗学发展带来新动能。佐剂的发展给疫苗学增添色彩,系统生物学为疫苗安全性和免疫效果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照(通过建立代谢和免疫的关系,未来通过区分PBMCs基因表达,科学家就可判定疫苗的免疫效果,或者用于疫苗的开发设计)。或许未来某一天,我们不再需要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便可对药物,对疫苗进行评价,获知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可靠信息。



上一篇:莱纳德·海弗利克博士:长命研讨范畴的前驱者与永存奉献

下一篇:小细胞肺癌:认识这个凶险的“健康杀手”

相关产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