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高耸入云的埃菲尔铁塔,巍峨雄伟的凯旋门,还是庄严肃穆的巴黎圣母院?是拥有浩如烟海艺术珍品的卢浮宫,亦或是享有“世界最美丽的大街”美誉的香榭丽舍大道?
在众多科学家眼中,对这个集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羞涩于一身的美丽国度还有另一个无法抹灭的印象巴斯德研究所(Institut Pasteur)。
这个以“微生物学之父”路易斯巴斯德之名命名的研究机构,是微生物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摇篮之一。迄今为止,从这里走出了10位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与那些隶属于高等院校和企业的实验室不同,巴斯德研究所是一个公益型的私人机构。这一点得从其创所的最初动力开始追溯。
其实,巴斯德研究所的建立最初是为了治疗和预防狂犬病。虽说狂犬病并非常见病,然而当时此病的死亡率几乎是100%。
彼时的巴斯德历经挫折,寻找病原体,并经过多次试验制成了最初的狂犬病疫苗。1885年7月,在完成动物实验的基础上,应家长所求,巴斯德首次为9岁的患儿梅斯特接种了狂犬疫苗。经过治疗,男孩的病情逐渐好转,并最终被确认脱离危险。巴斯德因此变成全球第一个拯救了狂犬病人生命的人。
消息传出后,要求治疗的患者蜂拥而至。于是,巴斯德用实验室的资金就地筹建了一个狂犬病诊所。可是患者的持续不断的增加让这个小诊所显得格外拥挤,再加上这里也没有与诊所相称的护理场所,卫生无法得到保证,因此建立一个狂犬病治疗机构便迫在眉睫。
是年,巴斯德向法国科学院报告了其狂犬病研究的全部结果,并表示“根据最精确的统计,已经摆脱病魔的人数直线上升,狂犬病的预防疗法已经确立,有必要建立一所防治狂犬病的研究机构了”。此次会议都同意了巴斯德的建议,组建狂犬病研究机构被正式提上日程。
在巴斯德的设想中,这个研究机构应该独立于国家、可以完全由自己掌握命运。“我的意图是不依靠国家,在国际捐献和捐助的帮助下,在巴黎建立一所样板机构。我相信,在巴黎的这样一所机构不仅仅能服务法国,而且也能满足欧洲、俄国甚至北美的需要。”巴斯德曾这样写道。
就这样,自创建伊始,国际化、开放化一直是巴斯德研究所建设的目标与方向。后来的发展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不仅所内的研究人员来自世界各地,而且巴斯德研究所还在全球各地建立了30个分支机构,其疫苗及疫苗制备技术、传染病防治和研究方法也使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获益,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化一流的科研机构。
获得法国科学院的一致同意,并将狂犬病疫苗研究所定名为“巴斯德研究所”之后,一股声势浩大的捐助活动旋即席卷法国内外。
翻看长长的捐助人名单,俄国沙皇、巴西皇帝、土耳其国王等赫然在列,还有百万富翁、贫民、学生、妇女等也通过你自己的经济情况加入募捐热潮。而巴斯德本人也是该研究机构的赞助人,他捐助10万法郎,成为捐助金额最高的个人捐款者之一。
1888年11月14日,巴斯德研究所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各国政要、社会名流、各界代表出席了这一盛典,这一事件也成为当时诸多新闻媒体争相报道的头条。巴斯德以公众和国际捐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科研机构,即便放在21世纪的今天,也可谓史无前例。
建所之初,巴斯德研究所就确立了明确的目的和使命,并在1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始终不渝。一是按照巴斯德先生的方法治疗狂犬病,二是研究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同时研究所肩负三大使命:治疗狂犬病的诊所、传染病研究中心和高等教育单位。
定位鲜明才能有的放矢。遵循着这样的使命,巴斯德研究所从始至终保持着医疗、科研和教育“三位一体”的发展形式,以防疫医学为中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心,从始至终坚持站在与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作斗争的前线。
从成立开始,巴斯德研究所就将基础研究与临床工作紧密结合,分成了两大部门:一个专门从事基础微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另一个部门则主要进行卫生防疫等方面的工作。
在教育方面,巴斯德研究所堪称诸多新学科教学的先驱。1950年开设免疫学课程,1960年开设分子生物学课程,1970年开设电子显微镜课程,1980年开设遗传工程课程,1998年开设医用昆虫学课程,2002年开设基因分析课程等。如今,巴斯德研究所教育培训中心每年都要接受200多名不相同的领域的研究生,除此以外还有来自世界70多个国家的至少600名进修生来研究所深造。
与此同时,巴斯德研究所很看重将基础研究成果及时有效地运用于临床。百余年来,该所为法国和世界各国或地区提供了大量的免费疫苗产品,将科学服务人类的社会效应体现得淋漓尽致。而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也为巴斯德研究所带来了持续不断的资产金额来源,保证了其独立性和发展能力。
经过130年的发展,巴斯德研究所不仅是微生物学、免疫学、传染病学等学科的起源地,还真正成为了传染病、热带病和免疫系统疾病的专业保健中心,生物学的基础研究中心和公共健康应用中心,同时还是科研和临床教学中心。
巴斯德研究所设有70多个研究部门,拥有近2700名员工,包括500名固定的研究人员以及每年来自全世界70余个国家的600名客座专家学者。一批又一批的“巴斯德人”为研究所的发展和人类科学事业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进行自身建设的同时,巴斯德研究所还注重与法国其他科研机构的合作,如与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以及法国多个大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在加强国内合作伙伴关系的同时,巴斯德研究所也开始将“触角”延伸至全球。它与世界卫生组织开展了密切的合作,并成为该组织8个合作中心的所在地。不仅如此,巴斯德研究所还在世界5大洲20多个国家或地区建立了30个研究分所,织就出一张庞大的全球研究网络,旨在通过生物医学研究、公共健康活动、教育和创新和技术转让,帮助改善人类健康。
2004年10月,巴斯德研究所走进中国,与中国科学院正式牵手,成立了专门从事传染性疾病的基础及应用科学研究的国际化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该所借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模式,依托巴斯德国际网络联盟,走“政府支持、社会捐助和自主知识产权收益”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今天,“我们正在见证科学、医学和公共健康方面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发展:基础研究、复杂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概念,以及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健康和科学面临的广泛挑战,正在改变我们的研究方法。”巴斯德研究所所长Christian Brchot表示。
尽管挑战重重,然而作为国际知名的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巴斯德研究所依然会秉承独立传统,继续站在世界科学研究的最前沿,不断把科学研究的福音传播到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