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于1956年的兵器装备集团所属成都光明,在1958年就熔炼出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埚工业化生产的光学玻璃。发展迄今,公司能够生产270多个品种的光电玻璃,占有全球4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已成为中国光电行业发展的牢固基石。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光电玻璃研发制造企业,成都光明深知肩上的责任,不断攻克光电玻璃技术难题,打通上下游产业链,为国产光电产业领军世界创造可能。
登高望远,砥砺未来,成都光明励志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努力承担起保障国家战略急需、支撑光电行业发展两大使命,在光电玻璃产业领域打造链长。
近年来,随着国内光电行业的崛起,慢慢的变多的高端光电玻璃被应用到国产光电终端之中,但这些材料的核心制造技术,还有很多没有掌握在中国人的手中。成都光明瞄准这一行业痛点,依托多年来深耕光电玻璃材料领域积累的研发制造实力,持续加大科学技术研发投入,重点开展高端光电玻璃材料制造技术的研发攻关。成都光明年均研发费用,占据营业收入8%以上,每年完成10款以上新品开发,居同行业首位;同时,深化与大学、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开发的高端光学玻璃、特种光学玻璃实现量产,填补国内空白;成都光明核心产品镧系、氟磷酸盐光学玻璃等产品,质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部分产品指标达到世界领先。
2021年8月,某中国自主研发的手机品牌发布了新一代旗舰机,装备了“高强度纳米微晶玻璃”,这样一种材料不仅具备了国际知名同行类似材料相当的抗跌落性能,更独有良好的热弯加工性能,这样一种材料正是来自成都光明。不仅如此,在航空航天、新能源、微电子、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慢慢的变多的“光明创造”也已经实现了部分或者完全替代进口,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将光电玻璃材料核心技术掌握在了中国人的手中。
截至2021年末,成都光明申请发明专利1200多项,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居国内同行业首位;热情参加标准制定,共主持或参与修订国家、行业标准32项;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并入选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名单。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红外测温装置是在车站、码头、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进行体温快速筛查的高效设备。硫系红外光学玻璃是这类设备核心材料,由于生产难度高,国内能制造该产品的企业屈指可数,而成都光明经过多年的研发,掌握了关键制造技术,并拥有国内该产品一半以上的产能。接到下游企业和多地政府发来的保供函件后,成都光明克服困难,满负荷生产,两个月产量超2019年全年,有力支援了全国一盘棋抗“疫”工作。
全国疫情形势趋缓以后,全国各地相继复工复产,成都光明一方面不惜牺牲部分成本,全力保障光电玻璃原材料品种、纳期、产量,满足下游企业用材需求,一方面推出以H-FK95N为代表的高性能产品和以独创的平拉成型技术生产的光学玻璃棒料,大幅度提高光电产品性能、降低后续加工成本,为行业复苏注入活力。
为响应国家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助力国家开展核能源研究,成都光明加紧推进防耐辐射玻璃的产品升级。该类产品大多数都用在核能源后处理装置的观测窗口。通过配方优化、工艺创新,成都光明全面实现该类产品的连续熔炼,产品直径大幅度的提高、透过率提高两个等级、综合良品率提升15%,各项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解决制约核能源后处理装备的“卡脖子”难题,为从事核能源后处理研究的科学技术人员提供了可靠的“护甲”和清晰明亮的“眼睛”。
成都光明不断延伸服务触角、拓展服务领域,为产业链上的各类公司可以提供技术服务支持。随着慢慢的变多光电终端企业将设计研发从海外转入国内,越来越周到、贴心的“光明服务”既让成都光明的研发更加贴近终端需求,又为国产光电行业快速提升提供了推动力。
为了实现高端光学玻璃关键原材料的国产化,成都光明向化工原材料供应商派驻管理人员,协助他们提升管理上的水准、加强原材料品控;下游企业加工良品率低影响交付,成都光明派驻技术人员协助开展加工技术攻关;终端企业产品设计阶段,企业来提供光电玻璃原料选用、加工建议,并最大限度缩短订单到打样的扭转周期,尽己所能推动产品迭代研发,帮助客户抢占市场先机。
不仅如此,成都光明还探索与有实力的光学模组生产企业、光电终端制造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合资开发、专项课题研究、特聘专家、联合开发、委托设计等方式,全面调动社会资源,合力解决研发和生产中的现实问题,开发新型光电材料、开展光电材料精密制造工艺研究。
成都光明还积极探索网络在线营销模式,利用互联网销售平台,为新兴光电企业、中小科研机构提供小批量、多种类的产品支持和技术上的支持。从2021年8月网络销售建设完成并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至今,成都光明共服务新客户41家,接受咨询260多次,解答专业方面技术咨询60条,成交订单85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