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我国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根据国家癌症中心与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联合发布的《2022年中国恶性肿瘤疾病负担数据》,中国2022年最新肺癌发病例数为106.06万、死亡例数达73.3万。11月为“全球肺癌关注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肿瘤胸内一科主任医师赵军教授、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主任梁乃新教授、中国人民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胸部肿瘤科主任赵微教授呼吁——应从“早”到“晚”为患者提供规范化诊疗,多方携手为患者的生命“加时”。
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后文简称“规划纲要”)和《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后文简称“《实施方案》”),我国已将癌症防控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规划纲要”指出,到2030年要将我国整体癌症五年生存率提升至46.6%;近年来,根据《实施方案》要求,各地积极落实综合防治措施,癌症防治体系持续完善、规范化诊疗水平稳步提升,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上涨的趋势有望得到遏制,包括肺癌在内,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正逐年提升。
近年来,随着体检的普及、检查手段的进步,慢慢的变多的肺结节被筛查出来。然而公众需要对肺结节有正确的认知,肺结节是肺癌的早期病征之一,但有了肺结节不等于就一定是肺癌。赵微教授介绍,我国肺结节的检出率基本上能达到五分之一,即使是非高危人群,通过体检筛查的肺结节检出率依旧很高,所以公众应疏解对于肺部结节恐慌和焦虑的情绪。即使发现磨玻璃结节,真正确诊为肿瘤的患者也是少之又少。对于肺部结节的管理应覆盖从筛查、随访,到干预的全程,一旦筛查出肺结节,患者就应前往医院做进一步的科学检查,医生会根据结果给出推荐的随访频率。通过随访,可以对肺结节变化进行细微评估,并及时检出风险病灶、进行干预,提升早期发现、实现治愈的可能。
早期肺癌患者通过规范治疗,五年生存率已得到非常明显提升。梁乃新教授介绍,外科手术仍是早期肺癌治愈的关键。随着微创技术,如胸腔镜、机器人手术的普及,手术创伤更小、恢复更快,更多早期患者获得了根治机会。当然,术后管理同样重要,包括术后辅助治疗、肺功能恢复、生活管理和规范随访,帮助患者树立积极心态,提升生活品质。
对于晚期、无法手术的肺癌患者,赵军教授强调,治疗目标从早期的“治愈”转向“延长生存、提升生活质量”,总生存期(OS)慢慢的变成为核心评价指标。目前,随着靶向治疗、免疫治疗、ADC药物等新型疗法不断突破疗效瓶颈,推动肺癌进入精准化、个体化治疗时代。以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例,目前已有精准靶向联合治疗方案,患者亦有望实现更长、更优质的生存。EGFR是非小细胞肺癌最常见的驱动基因,在我国,肺癌患者EGFR突变率约为50%。
此外,由于肺癌患者的个体化差异极为显著,每位患者的病情、基因特征及生活背景都不完全一样,因此,单一科室难以为患者量身定做最优方案。赵军教授表示,多学科协作(MDT)之精华在于诊断。通过MDT,在开启治疗前搭建桥梁,共同勾绘一个优选的治疗方案“蓝图”,而不是等到治疗末期,届时各学科的解决方案也会相对有限。
梁乃新教授指出,MDT的目的是从临床医生多科学术的角度,让病人一次性得到多位专家的诊疗。作为外科医生,以往直接做手术的患者,现在可根据新辅助的策略,于术前、术后进行辅助治疗,患者五年生存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赵微教授指出,MDT能够集结胸外科、呼吸科、肿瘤内科、影像、病理等多领域专家,共同讨论诊疗路径,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科学的治疗方案。通过多学科协作,能够结合手术、靶向、免疫、放化疗等多种治疗方法,优化每一步决策,更好地应对肺癌复杂多变的临床表现,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随着国家对癌症防控的格外的重视以及诊疗技术的慢慢的提升,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持续提升。同时,伴随着创新精准治疗方案,例如靶向联合治疗的出现,以及多学科协作(MDT)机制的完善,晚期肺癌患者亦能轻松实现“生命加时”的目标,收获优质的生活质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80后掌控2900亿帝国!山东聊城小伙张刚,身价1450亿新晋山东首富
经常喝肺癌风险飙升54%?多项研究:每天多喝一杯肺癌风险增6%;每天3杯,男性膀胱癌风险猛涨79%
4-0!38岁梅西率队晋级半决赛:1V4乱杀+3场砍5球 解锁生涯400助
非农“没了”,下周的美国CPI也要“没了”,美联储12月还能“闭眼降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