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我国大学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先进教育方法的理念和模式,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合作平台,培养和吸引国际化人才,从而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跨越式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南京中医药大学审时度势,确立了“国际合作办学”的重大发展的策略。2011 年,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正式签订教育合作交流协议,联合培养生物制药专业学生。其中,微生物学课程是联合办学项目中的互认学分课程,而微生物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创新人才教育培训中也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其进行课程改革既可满足国际合作办学的目的,也可培育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国际合作办学模式之所以能在高等院校中立足,最终的原因在于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培养过程也更加科学合理,能够给予学生更便利、全面的教育资源。因此,想要国际合作办学模式有所发展和创新,首要注重的就是整合人才的培养方案。每所高校开展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专业不一样,人才教育培训方案需灵活多变以满足多种学校的要求。与此同时,又必须整合两校的教学文件,完成课程匹配工作,在引进国外合作院校的先进课程教学体系的同时与本校的课程对接。 例如:本学院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时,就从三个方面着手制定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人才教育培训方案。其一,引进格里菲斯大学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体系。除学生在国外学习 1 年的专业课程外,国内部分专业核心课程采用格里菲斯大学原版教材,并由外教授课,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国际合作办学的优质教学资源。其二,本学院专业基础课程与合作院校的合理对接。 为使学生适应国外院校 1 年的专业课程学习,本学院与格里菲斯大学的任课教师就国内专业基础课程的授课内容做梳理, 使之与国外教材内容相当,并逐步提出双语教学要求, 满足中澳双方教学目标。其三,合理配置公共课程,适应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
生物制药专业微生物学课程原本由基础医学院承担,选用教材为《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刘燕明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该课程主要侧重于医学病原微生物,其教学内容和实验课程设置均不符合联合办学项目生物制药专业对微生物学课程的培养要求。经调查,选用《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作为教材,其教学内容更符合生物制药专业人才教育培训方案的要求,精心设计实验项目使其更偏向于生物制药专业方向。同时,考虑到国际化合作办学的因素,整体优化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体系,逐渐开展课程双语教学,将更加有助于人才培养。
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主体”的师生观和“传承性教学”的教学观,采用“启发式”教学与“创新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开展以问题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所有学习活动围绕问题的解决而展开, 在问题的设计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问题的相关性---有的放矢,即在考虑学生需要获得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来设计问题。如,通过讲解抗生素的发现与生产、微生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等内容,引导学生将书本内容与实际生产问题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问题的真实性---寓趣于教,即设置的问题与科研生活有联系,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第三,问题的复杂性---可争可议,即所解决的`问题是高级知识领域的问题,需要学生掌握许多相关的知识, 而且问题具有可讨论性,是没有固定答案的。如,在发酵工业中,调节微生物生命活动的方法很多,包括生理水平、代谢途径水平和基因调控水平上的各种调节。以应用营养缺陷型菌株解决正常的反馈调节为例,引导学生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复杂的问题,达到解决实际生产的需要。第四,问题的主体性---身临其境,即在问题呈现时,将问题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问题解决的主体,从而调动学生处理问题的积极性。如,给学生布置不同的关于微生物制药方面的主题,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和归纳总结,进行课堂展示,以此调动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扮演组织者、资源提供者、促进者、引导者的角色,组织并控制讨论场面,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察觉缺陷,想办法处理问题,进而掌握教学进度、深度和广度。针对问题的复杂性、真实性,可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利于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以此增强课堂讨论气氛,以便于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结合教师教学心理与课堂教学效果的调查研究,促进“启发式”教育学生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在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加深理解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提高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极其重大的意义。研究“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精心设计实验项目,构建实验教学新体系。第二,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增加实验项目的探索性。第三,研究生活中的微生物,加强实验教学的应用性。第四,实验体系综合化,提高实验内容的系统性。第五,调整教学管理模式,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第六,实施个性化教学,建立以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培养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为了培育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在实验项目的设计上增加综合性与设计性项目。如,将微生物的接种技术、培养基的配置与灭菌、细菌的染色与形态观察等验证性实验改为土壤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鉴定,不同实验小组采集不同地域的土样,以不同的筛选培养基和筛选条件可获得不一样的微生物,通过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技术获得纯培养物,再通过染色观察、生理生化指标等方法对获得的微生物菌株进行简单的菌种鉴定。这种设计性实验项目对于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提高科研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十分重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慢慢养成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并能以此为基础进行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的申报,并在导师指导下完成部分科研项目,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
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不能反映学生课程学习和实验操作的实际水平,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展形成性评价。这是一种教学过程的评价,注重改善教学环节,而不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人文性和多元性的特点。人文性体现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差异和个性,使学生想到自己的优势、不足和进步在哪里;多元性表现在评价内容(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方法、策略等)、评价主体(教师、学生、同伴等)、评价手段(日常观察、访谈、问卷调查、活动记录等)。课程考核的构成:实验成绩 30%、课堂成绩 70%(其中平时成绩 40%,含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学生互评、平时作业、测验等;期末成绩 60%)。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促进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发展的重要力量。自 2013 年起,合作院校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每学期派遣外教到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承担部分微生物学课程的授课任务,让学生在国内就能享受来自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在外教授课的同时,学院配备专业教师全程担任助教,学习并领会外教的授课理念、经验和方法,转变教育思想。学院每年派遣2~3 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合作院校, 进行微生物学课程观摩、学习及培训。在国际合作办学过程中,教师将接触到很多来自国外的信息资源和专业相关知识,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思想,用更加国际化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教授的课程,可以依据自己原有的知识水平结合国外的理论知识更好地教授学生。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也要注意和学生的沟通交流,明确学生对新知识的态度和学习情况,并和学生一起教学相长。
通过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内容、教育学生的方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国际化视野下的创新人才教育培训模式,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医药专业类人才有重要意义。
[1]李新娟。大学国际合作交流的战略思考与实践[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