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守一,细菌学与霍乱专家,我国工程院院士。我国霍乱防治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被誉为“我国霍乱防治第一人”。
在我国科学家博物馆的展厅内,静静陈设着三页泛黄的纸张,这是高守一关于1961年广东省副霍乱盛行的病原学问题的手稿。每一行笔迹、每一个数据,似乎都在诉说着那段与疫情赛跑的严峻年月。
1950年,从我国医科大学结业的高守一,留校担任微生物学助教。4年后,因防备医学作业开展需要,他被调入中央公民政府卫生部盛行病学研讨所(现在的我国疾病防备操控中心盛行症防备操控所)。
1959年,高守一迎来了人生中一个要害节点。其时,国际上霍乱盛行最严峻的区域在印度和孟加拉国,印度在霍乱防治的试验室和病原学研讨方面经历比较丰富。作为交流学者,高守一被派往印度卫生研讨院进修霍乱防治作业。
在印度期间,高守一全身心投入研讨,他时刻铭记:“咱们的祖国科学技术不发达,国家经济、公民生活都还很困难,为了国家建设作业,为了公民健康,还克服困难选送人员到国外进修学习。自己一定要分秒必争,抓住进修,绝不孤负祖国的希望”。
抱着这样的信仰,他分秒必争学习,大部分时刻都在查阅材料、做试验或到疫区调查。总算,他在运用Mukerjee霍乱噬菌体分型法对加尔各答天然水中别离的霍乱弧菌进行分型时,一个重要发现就此诞生。他察觉到水中埃尔托型菌株对第Ⅳ组噬菌体遍及不灵敏,而古典型菌株却悉数灵敏。凭借着敏锐的科研洞察力,他提出可用这个噬菌体对这两型霍乱菌株进行辨别。
这一发现,为后来的霍乱防治作业打开了一扇要害的大门,也让高守一与霍乱的缘分益发深沉,自此敞开了他在霍乱防治范畴的征途。
1960年7月,高守一学成回国。不久后,由埃尔托型霍乱弧菌(EVC)引起的埃尔托霍乱国际大盛行开端。此次霍乱大盛行比之前由古典型霍乱弧菌引起的霍乱国际大盛行涉及规模更广、保持的时刻更长。
1961年,我国广东阳江产生输入性霍乱疫情,高守一第一时刻赶赴现场。他运用在印度期间的学习研讨成果,初次用第Ⅳ组霍乱噬菌体进行实践辨别。通过谨慎的检测,成果证明患者菌株均为埃尔托型,而非古典型,由此确诊此次疫情为EVC引起的埃尔托霍乱,也便是副霍乱。这是我国初次发现的埃尔托霍乱。
1964年,南疆区域初次爆发副霍乱,疫情涉及喀什、阿克苏区域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等地的十余个县市,发病1331人,去世101人。高守一带领团队第一时刻奔赴新疆,废寝忘食作业,参加疫情的确诊、防治,直至将疫情成功操控。
1965年,他又安排霍乱试验确诊研讨协作组赴天津进行霍乱防治作业,在塘沽一带,小组成员每日都到各个水体采样,为防控作业积累了很多一手材料。通过全国上下的大力防治,1965年我国霍乱疫情根本得到操控。
在一次次深化疫区的过程中,高守一没有满足于操控疫情。他对现场收集的宝贵菌株样品进行充沛试验研讨。通过多年的科学研讨与验证,1971年,高守一正式提出埃尔托霍乱弧菌存在盛行株和非盛行株两类菌株的观念,并指出对盛行株应按霍乱菌对待,对非盛行株可按一般腹泻菌对待。这一观念的提出,从根本上处理了长期以来防疫作业中的困惑,不只极大地提高了防疫作用,还节省了很多人力物力,避免了以往一概按霍乱处理所形成的经济损失和政治影响。
为了更高效地检测霍乱弧菌,1973年,高守一和搭档们通过不断测验,筛选出庆大霉素作为肠道菌的抑制剂,成功研制成霍乱选择性别离培育基。这是国际上初次运用庆大霉素作为抑菌剂的选择性培育基。经试验室和现场查核,EVC在此培育基上生长快、菌落大、数量多,大幅度的提升了检出率,还能快速检菌。通过进一步改进并制成枯燥制品,该培育基更便于基层单位运用。与国外运用最广的“TCBS琼脂”比较,在多项指标上都更具优势。
1994年,高守一当选为我国工程院第一批院士。即使荣誉加身,他仍然保持着对科研的热心与专心。20世纪90年代,霍乱在全球规模内仍继续扩展传达,高守一继续重视着霍乱的研讨动态。他带领团队展开我国O139群霍乱弧菌的分子特征和分子盛行病学研讨,为应对新的霍乱应战供给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在培育人才方面,高守一相同竭尽全力。他要求年轻人深化现场,亲近结合实践处理疾病防治中的重要问题。关于研讨生的科研选题、规划、试验及成果剖析,他都给予具体指导。研讨生的论文,他逐字逐句修正,每一个数据、标点符号、引证文献都细心审理。在他的尽心培育下,很多青年才俊生长为我国医学卫生范畴的中坚力量。
2011年,高守一因病去世,享年85岁。但他为我国霍乱防治作业所作出的奉献,永久铭刻在医学开展的史书上。
[2]高守一 永不言弃的科学攀登者[J].我国卫生人才,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