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所于2025年4月30日出具的《关于四川百利天恒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申请文件的审核问询函》(上证科审(再融资)〔2025〕47号)(以下简称“审核问询函”)已收悉,四川百利天恒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利天恒”“发行人”或“公司”)与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保荐人”或“保荐人”)、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以下简称“申报会计师”)等相关方已就审核问询函中提到的问题进行了逐项落实并回复。
如无特别说明,本回复报告中的简称或名词的释义与《四川百利天恒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募集说明书》中的含义相同。
本回复报告部分表格中单项数据加总与合计数据有几率存在微小差异,均系计算过程中的四舍五入所致。
根据申报材料:(1)这次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创新药研发项目,具体包括ADC管线、BL-M17D1、BL-M09D1,GNC管线,ARC管线等产品的临床试验,其中,BL-M09D1、BL-ARC001、BL-ARC002尚处于临床前阶段;(2)随着本次募投项目的实施,预计BL-B01D1、BL-M07D1相关适应症提交药品上市许可申请并于获批后进入商业化阶段,别的产品进入下一阶段临床试验;(3)公司前次募集资金用于“抗体药物产业化建设项目”和“抗体药物临床研究项目”。
请发行人说明:(1)结合公司的业务规划布局、预计研发成果、全球同类研发产品进展及市场空间等情况说明公司本次募投项目选择多管线同时研发的主要考虑,并说明公司在近期收到大额知识产权授权收入的情况下进行融资的必要性;(2)结合本募研发项目与单位现在有业务在研发产品、技术路径、研发阶段、适应症及研发目标等方面的联系与区别,说明本募是否涉及新产品、新管线研发,募集资金是否主要投向主业;(3)本次募投项目与前次募投项目在研发产品、适应症及研发阶段等方面的联系和区别,是否存在重复性投资,相关信息披露是否存在前后一致性;(4)本次募投项目之间不同管线产品的区别和联系,是否为不同技术路径产品,相关技术路径是否具有可行性;(5)结合公司现有技术储备及人员储备、研发进度等情况,说明本次募投项目相关管线产品进入临床试验或者下一阶段临床试验的可行性;(6)结合BL-B01D1和BL-M07D1产品管线的市场规模、竞争格局、竞争优劣势、预计上市进程和时间以及商业化策略,说明BL-B01D1和BL-M07D1商业化落地的可行性;(7)结合公司研发能力、资金实力、本次募投项目相关产品研发计划、资金缺口以及后续资金筹集安排等情况,说明本次募投项目实施是否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一)结合公司的业务规划布局、预计研发成果、全球同类研发产品进展及市场空间等情况说明公司本次募投项目选择多管线同时研发的主要考虑,并说明公司在近期收到大额知识产权授权收入的情况下进行融资的必要性回复:
1、本次募投项目选择多管线同时研发符合公司战略定位,有助于打造丰厚且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管线体系,稳固公司在肿瘤疾病治疗领域的创新领先地位
公司本次募集资金用于创新药研发项目,旨在推进创新ADC药物研发平台(HIRE-ADC平台)和创新多特异性抗体研发平台(GNC平台)相关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涵盖多条管线。本次募投项目选择多管线同时研发,从业务布局、研发成果、全球竞争、市场空间角度看,有助于公司提升持续创新能力,稳固在肿瘤疾病治疗领域的创新领先地位,具体分析如下:
(1)业务布局角度:多管线同时研发符合公司“扎根中国、走向全球、成为跨国药企(MNC)”的战略定位,促进多管线协同竞争,有助于打造丰厚且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管线体系
公司是一家聚焦全球生物医药前沿领域,立足于解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具备全球早期研发、全球临床开发、规模化生产及商业化能力的综合性生物医药企业。发行人聚焦肿瘤治疗领域,已将多款在研产品管线在全球范围内推进至临床试验阶段,并构建起了:1)创新ADC药物研发平台(HIRE-ADC平台),1
成功研发包括BL-B01D1/iza-bren在内的已进入临床阶段的9款创新ADC药物以及系列临床前的创新ADC药物;2)创新多特异性抗体研发平台(GNC平台),成功研发包括GNC-077在内的已进入临床阶段的4款创新GNC药物以及GNC 3 SEBA
系列临床前的创新 药物;)特异性增强双特异性抗体平台( 平台),成功研发SI-B001和SI-B003已进入临床阶段的2款创新双抗药物以及系列临床前的创新双抗药物;及4)创新ARC(核药)研发平台(HIRE-ARC平台)。
公司秉持全球化开发策略及研发布局,建立了具有全球视野的中美双研发中心,充分融合国内的效率优势及北美的创新生态,快速、高效地开展突破性创新。依托该模式,公司不断迭代创新技术,通过技术平台之间的协同配合,系统地开发横跨不同治疗范式、针对主要肿瘤类型的创新产品管线,促进多管线协同竞争和发展。具体来说,具备端到端能力的HIRE-ADC平台(靶向化疗)使发行人能够不断迭代ADC创新技术,运用抗体、连接子、毒素的组合来开发创新药物,协同发挥疗效;GNC平台(靶向免疫)可以通过多个肿瘤/免疫相关蛋白结构域间的协调作用,协同、全面地激活肿瘤患者免疫系统的多种机制;HIRE-ARC平台(靶向放疗)整合了抗体介导的精准靶向递送技术及放射性核素强大的肿瘤杀伤能力,与其他疗法协同更能增强临床获益。各大技术平台之间既存在技术上的协同支持,又拥有各自的治疗范式,在公司内部研发体系内,多平台、多疗法、多管线的协同效应显著,有助于构筑领先同行业其他公司的高竞争壁垒。
本次募投项目覆盖公司各个核心技术平台,涉及多款创新型ADC药物和GNC药物,多管线同时研发符合公司“扎根中国、走向全球、成为跨国药企(MNC)”的战略定位,有助于打造涵盖多种治疗范式、类型丰富、梯队化布局且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管线)研发成果角度:多管线研发可扩大核心产品适应症覆盖范围,打造泛肿瘤治疗基石药物,为全球肿瘤患者持续开发突破性疗法
本次募投项目中,公司将着力推进BL-B01D1/iza-bren和BL-M07D1多个适应症的III期临床试验,使其在全球范围内具备成为肿瘤治疗基石药物潜力。
展 项临床试验,覆盖乳腺癌、肺癌、消化道肿瘤、泌尿系统肿瘤和妇科肿瘤等多项适应症。随着本次募投项目的实施,iza-bren和BL-M07D1有望成为覆盖多个瘤种一线、二线标准治疗的超级重磅药物。
其他产品管线依托公司自主构建的创新技术平台,开拓并成功实践了多类治疗范式,覆盖了更多细分肿瘤治疗领域,持续为全球肿瘤患者开发越来越多的突破性疗法。本次募投研发项目预计研发成果如下:
(3)全球竞争角度:多管线同时研发可稳固公司在肿瘤疾病治疗领域的创新领先地位,构建高壁垒竞争优势
ADC药物已经成为癌症治疗的关键治疗方式,其将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抗体与具有强效细胞毒性的药物相结合,直接向肿瘤细胞输送有效载荷,同时对健康组织的影响降至最低。与化疗及上一代靶向疗法相比,同时具备特异性及强效抗肿瘤特性的ADC药物已显示出更有效及更安全的治疗效果。全球ADC药物市场竞争激烈,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球ADC市场已有16款药物覆盖HER2、Trop-2等靶点,具体如下:
发行人依托HIRE-ADC平台,在ADC领域研发出多款重磅候选药物,包
括9款临床阶段的核心ADC药物以及系列处于临床前阶段的ADC药物,在全球ADC药物研发领域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其中BL-B01D1/iza-bren是全球首创(First-in-class)、新概念(Newconcept)且唯一进入III期临床阶段的EGFR×HER3双抗ADC,覆盖诸多肿瘤治疗细分领域。公司与BMS就iza-bren达成了总额84亿美元、首付8亿美元、迄今为止全球ADC领域单个资产总交易额最大的全球战略许可及合作交易;BL-M07D1是一种靶向HER2的创新型ADC,已在临床试验中展示出显著的抗肿瘤功效,具有同类最佳(Best-in-class)潜力。
多特异性抗体设计具有高度灵活性,能够同时识别并结合多个靶点、提高肿瘤清除率、减少免疫逃逸,具备强大的治疗潜力。发行人基于独立开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GNC平台,已成功研发出4款临床阶段的创新多特异性抗体药物以及系列处于临床前阶段的创新多特异性抗体药物。
发行人在多特异性抗体药物领域竞争优势显著。根据Insight数据库,截至2025年5月30日,全球范围内仅有5款四特异性抗体药物进入临床阶段,其中有3款均来自于发行人,占比达60%,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其中GNC-038是发行人自主研发的一种靶向CD3、4-1BB、PD-L1和CD19的创新重组人源化四特异性抗体,是全球首个进入临床开发的四特异性治疗性抗体,已开展了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等血液系统肿瘤Ib/II期临床试验及类风湿关节炎的I期临床试验,并获NMPA批准开展系统性红斑狼疮适应症的临床试验。
综上,公司拥有全球领先和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核心技术平台,相关产品管线与全球同类研发产品相比具有显著竞争优势,本次募投选择多管线同时研发,将有助于稳固公司在肿瘤疾病治疗领域的创新领先地位,构建高壁垒竞争优势。
(4)市场空间角度:丰厚的产品管线可覆盖广阔且需求多元的肿瘤、自免药物市场,为公司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全球、中国及美国的肿瘤药物市场于近年来迅速扩张。根据灼识咨询,全2018 1,290 2023 2,232
增长率为11.6%,并预计自2023年起以9.9%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至2033年的5,750亿美元。
在ADC药物领域,随着ADC在泛肿瘤治疗及一线疗法中不断证明其有效性,预计ADC的市场规模将大幅增长。根据灼识咨询,2023年全球ADC市场规模达到101亿美元,预计到2033年将达到1,519亿美元,同期ADC占整个4.5% 26.4% 2023 ADC
市场分别达到2亿美元及35亿美元,并预期于2033年将分别增长至247亿美元及698亿美元。
在多特异性抗体药物领域,由于双抗和多抗相比于单抗增加了额外的抗原结合位点,提升肿瘤细胞靶向的准确性并降低脱靶毒性,其市场空间亦增长迅速。根据灼识咨询,2023年双抗和多抗肿瘤药物市场规模为20亿美元,预计2033 700 2023
药物市场分别达到2亿美元及9亿美元,并预期于2033年将分别达到199亿美元及257亿美元。
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市场空间巨大,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2022年全球自免药物市场规模约达1,323亿美元,到2030年全球自免药物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767亿美元。
综上所述,发行人丰厚的产品管线体系覆盖了广阔且需求多元的肿瘤、自免治疗市场,本次募投项目将持续助力公司推进多条产品管线的多个适应症的研发工作,为发行人持续创新、提升行业影响力、业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其在肿瘤、自免治疗领域拥有强大韧性与广阔前景。
研发管线的丰度已成为评估制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维度。其不仅表征企业当下的创新能力与研发覆盖范畴,更在显著程度上框定其未来的增长轨迹及市场支配地位。中国主要创新药上市公司均推进多管线同时研发,具体情况如下:
43个。3款产品处于注册阶段,6款产品处于临床III 期,8款产品处于临床II期,26款产品处于临床I期
22个。有3个品种在NMPA审评中,4个新药分子进 入I期或关键床研究,另外还有15个新药品种已进入 临床研究
25个。1款产品在NMPA上市审评中,共有12款产品 在开展注册性III期临床试验,12个产品在I/II期临床 试验阶段
公司选择多管线同时研发,既体现公司优秀的药物研发能力,亦符合行业发展规律。
2、发行人在近期收到大额知识产权授权收入的情况下进行融资具备必要性发行人与BMS就BL-B01D1/iza-bren达成了总额84亿美元、迄今为止全球了BMS知识产权授权收入且一次性收到了8亿美元首付款。为满足公司基于核心技术平台的持续研发投入及后续产业化需求,公司在收到大额知识产权授权收入的情况下,进行融资具备必要性,具体分析如下:
(1)公司通过基于核心技术平台持续性研发活动,不断拓展自身在研产品布局的深度和广度,以融入全球创新体系,构建持续创新能力
为融入全球研发体系,构建持续创新能力,拓宽公司在研产品布局的深度和广度,公司通过基于核心技术平台的持续性研发投入,既包括对已通过前期临床验证、确定性较强、研发进程相对明晰的处于III期临床试验阶段的候选药物的全球研发,如iza-bren及BL-M07D1等潜在超级重磅药物,以加快产品适应症的拓展及上市,充分实现管线的临床价值并为公司在中短期内带来商业化收益;又包括为保持公司在创新药研发领域的持续领先优势,在生物科技前沿领域的全球早期临床研究和临床前研究,不断开发一代又一代具有突破性疗效的抗肿瘤药物,以驱动公司长期高质量发展。
发行人就15款处于临床阶段的候选药物在全球开展80余项临床试验,其10 III 7
中包括国内开展的 余项 期临床研究及在美国开展的 项临床研究。在美国,发行人正在和战略合作伙伴BMS就BL-B01D1/iza-bren共同开展3项临床试验,旨在推进更多项国际多中心关键注册临床研究;此外,发行人BL-M07D1、BL-M17D1、BL-M11D1和BL-M05D1的4项临床试验获得FDA批准
并正在美国顺利实施,为发行人的全球化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发行人正在就iza-bren、BL-M07D1和SI-B001开展10余项III期临床试验,以及I/II
①在研产品布局深度:通过对潜在超级重磅药物的全球研发活动以支持在更广阔的适用症领域获批上市,充分实现管线的临床价值
新药研发涉及从实验室研究、临床试验、注册审批等诸多步骤,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特别是当药物进入III期临床阶段后,相关研发投入和资金需求量将显著提升。公司两款处于临床III期的创新型ADC药物,即iza-bren及BL-M07D1
iza-bren的临床试验已覆盖肺癌、乳腺癌、消化道肿瘤、泌尿系统肿瘤、妇科肿瘤和头颈部肿瘤等不同肿瘤适应症,已在中国和美国开展40余项针对10余种肿瘤类型的临床试验,临床试验的入组患者数量已超过3,000人。其中,iza-bren首个在美国开展的一线三阴性乳腺癌II/III期临床试验已完成注册登记2
BL-M07D1的临床试验已覆盖二线阳性乳腺癌术后辅助、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和HER2低表达乳腺癌,以及肺癌、消化道肿瘤、泌尿系统肿瘤和妇科肿瘤等多项适应症。
2022年至2024年,公司在iza-bren和BL-M07D1的研发投入累计超过12亿元,将持续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开发该等资产,并计划将本次募集资金349,200.00万元用于iza-bren和BL-M07D1的多项注册性临床试验。
对于具有基石潜力的药物通过多临床试验探索更多的适应症领域亦符合行业惯例。比如,根据百济神州2024年年报,核心产品百泽安的累计研发投入已超过人民币70亿元,已在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70项试验;根据媒体报道3
②在研产品布局广度:公司在生物科技前沿领域持续早期临床研究和临床前研究,丰富公司业务布局、稳固公司在肿瘤疾病治疗领域的创新领先地位,构建高壁垒竞争优势
作为一家聚焦全球生物医药前沿领域并致力于成为跨国药企(MNC)的综III
合性生物医药企业,发行人除将研发资源投入潜在超级重磅药物的多项 期临床试验外,亦投入大量的研发资源在生物科技前沿领域持续早期临床研究、临床前研究和早期临床概念验证。在新疗法的早期发现阶段,发行人配备一系列尖端研发设备,致力于抗体发现、抗体工程及构建、初始高通量筛选、进一步人源化、选择及优化过程;在创新候选药物的高级开发阶段,发行人研发活动覆盖临床前药理学及毒理学评估、中试工艺开发、质量研究及临床研究等方面。
截至2025年5月30日,公司拥有12款处于早期临床阶段的候选药物,并在全球开展约70项早期临床试验,并拥有基于HIRE-ADC平台、GNC平台和HIRE-ARC平台的系列临床前资产。公司将持续推进该等资产的临床前及临床研究。
2022年至2024年,公司在其他创新药管线(除iza-bren和BL-M07D1外)的研发投入超过11亿元。公司后续仍存在持续投入早期临床研究和临床前研究的资金需求,并计划将本次募集资金27,200.00万元用于BL-M11D1等6个候选药物的I/II期临床试验。
在前沿领域的持续研究,承载着公司突破性创新与技术壁垒构建的长期战略使命,是驱动公司长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亦将有益于丰富公司业务布局、稳固公司在肿瘤疾病治疗领域的创新领先地位,构建高壁垒竞争优势。
(2)公司拟进一步完善产品的全球供应及商业化能力,以应对创新药产品管线预计陆续进入产业化阶段的需求
在中国提交NDA(新药上市许可申请)并于获批后将进入商业化阶段,随后iza-bren其他适应症及其他产品管线预计将陆续在中国提交NDA,iza-bren在美国已启动II/III期临床试验;此外,BL-M07D1已开展或将开展10余项III期临床试验,其中最快的III期临床试验预计于2025年上半年完成入组,预计于2026年完成并提交NDA。为满足公司创新药产品管线的即将面临的大规模临床及商业化需求,公司拟对现有产能进行技改、续扩建,进一步提升规模化生产供应能力。
同时,随着即将到来的创新药产品商业化阶段,公司亦正在完善商业化能力的建设,包括销售团队建设、市场营销建设及配送网络建设等。
(3)在2024年度收到大额知识产权授权收入的情况下,根据公司未来三年的资金需求测算,仍存在资金缺口
虽然发行人在2024年度收到大额知识产权授权收入,根据发行人未来三年研发及经营活动的资金需求测算,发行人未来三年来资金缺口为481,910.75万元,关于资金缺口的测算,详见本题回复之“(七)结合公司研发能力、资金实力、本次募投项目相关产品研发计划、资金缺口以及后续资金筹集安排等情况,说明本次募投项目实施是否存在重大不确定性。”之“2、公司的资金实力、资金缺口以及后续资金筹集安排等情况”之相关回复。
综上所述,发行人在近期收到大额知识产权授权收入的情况下进行融资具备必要性。
(二)结合本募研发项目与公司现存业务在研发产品、技术路径、研发阶段、适应症及研发目标等方面的联系与区别,说明本募是否涉及新产品、新管线研发,募集资金是否主要投向主业
本次募投项目所涉及的产品管线均为公司现有业务正在推进的产品管线,均来自于现有的技术路径,包括HIRE-ADC平台和GNC平台,不涉及新产品、新管线的研发。就本次募投涉及的产品管线)HIRE-ADC平台的BL-B01D1/iza-bren BL-M07D1 III
该等产品管线的部分已开展的III期临床试验,以及即将开展的其他适应症的III期临床试验;(2)HIRE-ADC平台的BL-M11D1、BL-B16D1、BL-M17D1和BL-M09D1,以及GNC平台的GNC-038和GNC-077已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本次募投项目将包括该等产品管线的部分已开展的临床试验,以及即将开展的其他适应症的本阶段临床试验和下一阶段的临床试验。
本次募投项目与公司现有业务研发产品、技术路径、研发阶段、适应症及研发目标等方面的具体联系与区别如下:
HIRE-ADC 平 台,即“克服异 质性-免疫原性 死亡诱导-抗性 拮抗-增强特异 性”的抗体偶联 药物平台,旨在 开展由抗体、连 接子、有效载荷 三部分组成的新 型药物形式的药 物研发
1、非小细胞肺癌(联用 )及小细胞肺癌(单药/ 联用) 2、乳腺癌(HR+/HER2- 乳腺癌单药、三阴性乳 腺癌单药) 3、消化道肿瘤(食管鳞 癌单药/联用、胃癌单药/ 联用、胆管癌单药) 4、泌尿系统肿瘤(尿路 上皮癌单药/联用、前列 腺癌单药) 5、妇科肿瘤(卵巢癌单 药) 6、其他癌种(头颈鳞癌 联用)
于中国正在开展 9项治疗不同瘤 种的III期临床试 验,其中5项被 CDE纳入突破性 治疗品种名单, 20余项I期、II 期临床试验;于 美国正在开展三 阴性乳腺癌的 II/III期,以及非 小细胞肺癌、晚 期实体瘤等的I/II 期临床试验。已 覆盖肺癌、乳腺 癌、消化道肿 瘤、泌尿系统肿 瘤、妇科肿瘤和 头颈部肿瘤等不 同肿瘤适应症
本次募投项目与 公司现有业务在 研发产品、技术 路径、研发阶 段、研发目标等 方面保持一致
适应症:①本次募投项目 涵盖部分现有业务正在开 展的III期临床试验;② 本次募投在现有业务基础 上,进一步开展其他适应 症的III期临床试验
1、HER2阳性乳腺癌( 单药/联用、术后辅助治 疗、新辅助治疗) 2、HER2低表达乳腺癌
正在全球范围内 推进包括3个III 期、3个II期、3 个I/II期及3个I
适应症:①本次募投项目 涵盖部分现有业务正在开 展的III期临床试验;② 本次募投在现有业务基础
单药 3、消化道肿瘤(HER2 阳性胃癌单药、HER2阳 性结直肠癌单药) 4、HER2突变型非小细 胞肺癌单药
期临床试验,覆 盖乳腺癌、肺 癌、消化道肿 瘤、泌尿系统肿 瘤和妇科肿瘤等 多项适应症
本次募投项目与 公司现有业务在 研发产品、技术 路径、研发目标 等方面保持一致
1、适应症:①本次募投 项目涵盖部分正在开展的 临床试验;②本次募投在 现有业务基础上,进一步 扩展其他适应症的临床试 验 2、研发阶段:本次募投 既包括正在开展的临床试 验阶段,也包括即将开展 的下一阶段临床试验
正在国内进行Ib 期临床试验并在 美国同步推进I 期临床试验,覆 盖多种实体瘤
新的“制导” (完成对T细胞 的“靶向激 活”)、“导 航”(导引活化 后的T细胞源源 不断靶向进入肿 瘤组织)和“控 制”(靶向可 控、持久的杀伤 肿瘤细胞)多特 异性抗体平台
和非霍奇金淋巴 瘤Ib/II期临床研 究及类风湿关节 炎的I期临床试 验,并获NMPA 批准开展治疗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 的临床试验
项目涵盖部分正在开展的 临床试验;②本次募投在 现有业务基础上,进一步 扩展其他适应症的临床试 验 2、研发阶段:本次募投 既包括正在开展的临床试 验阶段,也包括即将开展 的下一阶段临床试验
注2:截至2025年5月31日,本次募投项目中已取得临床批件的临床试验如下:①iza-bren:EGFR突变型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联合奥希替尼)III期;复发性小细胞肺癌(单药)III期;局部晚期、复发或转移性
HR+HER2-乳腺癌(单药)III期;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三阴乳腺癌(单药)III期;复发性或转移性食管鳞癌(单药)III期;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
②BL-M07D1:局部晚期或转移性HER2阳性乳腺癌(单药)III期;新辅助治疗后存在浸润癌残留的HER2阳性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单药)III期;
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联合帕妥珠单抗联合或不联合紫杉烷)II/III期;HER2低表达复发/转移性乳腺癌(单药)III期。
③BL-M11D1: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I期;新诊断的急性髓系白血病(联合阿糖胞苷+柔红霉素或维奈克拉+阿扎胞苷)I期。
④BL-B16D1: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及其他实体瘤I期;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实体瘤I期;复发或转移性头颈部鳞癌及其他实体瘤I期。
⑤BL-M17D1: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及其他实体瘤I期;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食管癌、胃癌、胰腺癌、结直肠癌等消化道肿瘤及其他实体瘤I期。
⑧GNC-077:局部晚期或转移性消化道肿瘤及其他实体瘤I期;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及其他实体瘤I期;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及其他实
发行人本次募集资金扣除相关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创新药研发项目,系围绕公司主营业务展开。如上所述,本次募投项目的相关产品管线均来自于公司现有业务,不涉及为本次募投项目新立项开发产品和管线,本次募投项目不涉及新产品、新管线、本次募集资金主要投向主营业务
药物等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本次募投项目为创新药研发项目,主要投向iza-bren等6个ADC药物以及GNC-038等2个GNC药物的临床试验,本次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发行人主营业务相关的研发投入。通过本次募投项目的实施,发行人将加快创新药物的研发进程,拓展自身在研产品布局的深度和广度,为实现更多产品的商业化奠定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本次募投项目的相关产品管线均来自于公司现有业务,不涉及新产品、新管线,本次募集资金主要投向主营业务。
(三)本次募投项目与前次募投项目在研发产品、适应症及研发阶段等方面的联系和区别,是不是真的存在重复性投资,有关信息披露是否存在前后一致性1、本次募投项目产品与前次募投项目在研发产品、适应症及研发阶段等方面的联系与区别,是否存在重复性投资
发行人根据公司发展规划及创新药研发计划设计了本次募投的创新药研发项目,其中BL-M11D1、BL-B16D1、BL-M17D1、BL-M09D1、GNC-077不涉及前次募投项目,BL-B01D1/iza-bren、BL-M07D1、GNC-038三款产品管线涉及前次募投项目。本次募投项目对iza-bren、BL-M07D1、GNC-038的投入与前次募投项目对其的投入在临床试验的适应症或临床试验所处的阶段等方面存在差异,与前次募投相关临床试验不存在重叠。
若前次发行募集资金不能满足包括上述产品在内的拟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公司将通过自筹方式解决资金缺口。
(2)本次募投项目对iza-bren、BL-M07D1、GNC-038的投入与前次募投项目对其的投入在临床试验的适应症或临床试验所处的阶段等方面存在差异,与前次募投相关临床试验不存在重叠,可以清晰区分,具体如下:
治疗肺癌、乳腺 癌、消化道肿瘤、 泌尿系统肿瘤、妇 科肿瘤等适应症的 III期临床试验
单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鼻 咽癌的关键注册临床试 验; 单药治疗多种实体瘤的 Ib/II期临床; 与SI-B003±化疗联用治疗 多种实体瘤的II期临床
本次募投项目的临床试验均为III 期临床试验,不涉及前次募投中单 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鼻咽癌的关 键注册临床试验,亦与前次募投中 Ib/II期或II期临床试验为不同临床 试验阶段,不存在重叠。
治疗乳腺癌、消化 道肿瘤、肺癌等适 应症的II/III期及 III期临床试验
本次募投的临床试验项目为II/III 期和III期临床试验,与前次募投 的临床试验为不同临床试验阶段, 不存在重叠。
本次募投的临床试验项目为新增适 应症,与前次募投的临床试验不存 在重叠。
综上,虽然,前次募投项目涉及iza-bren、BL-M07D1、GNC-038等三款产品管线,但本次募投涉及iza-bren、BL-M07D1、GNC-038的产品管线均为新开的临床试验,与前次募投涉及的临床试验不存在重叠。因此,本次募集资金投入与前次募集资金投入可以清晰区分,不会产生重复投入。
发行人前次募投项目的构成及投入情况已在过往公告文件中公开披露,本次发行申请文件中对于发行人前次募投项目的构成及投入情况的相关信息公开披露与发行人历史信息披露存在前后一致性。
综上,本次募集资金投入与前次募集资金投入可以清晰区分,不会产生重复投入,相关信息披露与发行人历史信息披露存在前后一致性。
(四)本次募投项目之间不同管线产品的区别和联系,是否为不同技术路径产品,有关技术路径有没有可行性
1、发行人本次募投项目相关产品管线均来源于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平台,属于同一创新体系下的不同类型创新药物
有关本次募投项目相关产品管线的区别与联系,详见本题回复之“(二)结合本募研发项目与单位现在有业务在研发产品、技术路径、研发阶段、适应症及研发目标等方面的联系与区别,说明本募是否涉及新产品、新管线研发,募集资金是否主要投向主业”之“1、本次募投项目的相关产品管线均来自于公司现有业务”的相关内容。
(2)发行人自主构建多技术平台单的研发体系、遵循多条技术路径同步研发肿瘤创新药物的原因及优势
1)发行人自主构建多技术平台单的研发体系、遵循多条技术路径同步研发肿瘤创新药物的背景原因
尽管治疗癌症的新方法越来越多样化,但癌症治疗的基本目标仍然相似,都是更有效且更有针对性地杀灭癌症。现有的靶向疗法及免疫疗法有若干局限之处,阻碍其治疗癌症的疗效。原发及继发耐药性的出现带来了重大挑战,削弱该等疗法的长期疗效。此外,T细胞浸润水平较低的冷肿瘤对免疫疗法的应答率较低。再者,部分患者对治疗的缓解持续时间有限,缺乏实质的生存益处。
2)发行人自主构建多技术平台单的研发体系在作用机制上的差异化优势为攻克当前癌症疗法的挑战,解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发行人经过过去十年努力,已构建起了全球领先的创新ADC药物研发平台(HIRE-ADC平台)、创新多特异性抗体药物研发平台(GNC平台)、特异性增强双特异性抗体平台(SEBA平台)及创新ARC(核药)研发平台(HIRE-ARC平台):ADC(靶向化疗)已经成为癌症治疗的关键治疗方式,将针对癌细胞的特异性抗体与具有强效细胞毒性的药物结合,直接向肿瘤癌细胞输送有效载荷,同时将对健康组织的影响降至最低,与化疗及上一代靶向疗法相比,同时具备特异性及强效抗癌特性的ADC已显示出其能够为患者提供更有效及更安全的治疗选择;双特异性和多特异性抗体(靶向免疫)是下一代癌症疗法中另一种潜在领先疗法,双特异性和多特异性抗体增加了额外的抗原结合位点,从而提高特异性,提升肿瘤细胞靶向的准确性,并降低脱靶毒性;ARC(靶向放疗)是一种特殊的RDC(核药)的类型,其中的靶向分子为抗体,具有合适衰变特性和发射特征的核素可显著影响偶联物的治疗和成像能力,由于这些双重功能,RDC可同时用于诊断和治疗。
发行人通过上述技术路径同时开发包括ADC、双抗/多抗和核药等多种范式的创新肿瘤治疗药物管线(包括针对同种适应性同时开展多种范式新药的研发),努力通过突破性创新去获得突破性疗效:一方面,通过不同技术路径开创多种范式新药,能够针对性的以最优技术路径(如靶向递送、免疫激活、辐射杀伤)覆盖不同靶点、不同亚型和不同的各类患者,提供差异化疗法,增加患者受益;另一方面,不同技术组合可能具有机制协同性,如通过联合用药增强整体疗效或延长耐药出现时间,或是多机制接力治疗解决患者耐药后的用药需求等。多技术路径和多范式药物管线的协同推进,体现了发行人在癌症治疗领域的系统性创新能力体系,与发行人“持续地为全球每一个肿瘤患者带去更多的生存机会、直至自然寿命的终点”的发展战略一致。
术路径上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和互补性:共同性方面,三大平台共享抗体发现、工程化改造及CMC工艺基础,提高研发效率,降低研发边际成本;互补性方面,靶向递送(ADC)与免疫激活(双抗)结合可突破肿瘤微环境屏障,物理杀伤(ARC)与化学毒性(ADCpayload)可覆盖不同细胞周期阶段的肿瘤细胞。
发行人的技术研发平台布局为发行人构建丰富、创新和梯队化布局的产品和在研管线奠定了基础。
综上,发行人经过过去十年努力,已构建起了全球领先的创新ADC药物研发平台(HIRE-ADC平台)、创新多特异性抗体药物研发平台(GNC平台)、特异性增强双特异性抗体平台(SEBA平台)及创新ARC(核药)研发平台(HIRE-ARC平台)。发行人的核心技术平台之间具有共通性和互补性,能够在各类型和各个产品管线上互相协同支持。依托上述平台,发行人具备开发ADC药物、GNC药物、ARC药物等多种创新药的能力。发行人本次募投项目相关产品管线均来源于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平台,属于同一创新体系下的不同类型创新药物。
本次募投项目产品管线均来源于发行人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平台,相关技术平台和技术路径均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HIRE-ADC平台是发行人自主开发的创新ADC药物研发平台。HIRE-ADC
拥有完全自主开发的端到端能力,其沉淀了海量基础研究数据,使发行人能够不断迭代ADC创新技术并开发创新药物组合,从而确保持续创新能力,具体包括以下技术:
A、抗体发现及工程化改造平台:该平台布局了全球专利,为发行人一系列候选药物,开发、筛选出了具有特异性富集肿瘤的抗体,如EGFR×HER3双抗等系列抗体;该等抗体亦用于发行人的ADC候选药物及ARC候选药物,如BL-B01D1/iza-bren及BL-ARC001。
B、不同机制能有效拮抗肿瘤异质性、大规模高效杀伤肿瘤的有效载荷平TOP-1 Ed-04 iza-
bren、BL-M07D1等7项已在临床的ADC药物。此外,其亦开发了另一专有的新一代有效载荷,已装载于BL-B16D1及BL-M17D1。其他不同机制的新型有效载荷也在研发之中。
C、能稳定偶联2、4、6、8、10等不同数量药物分子(不同DAR值)的连接子和偶联工艺平台:该平台布局了全球专利,用于现处于临床阶段的9个ADC BL-M11D1 DAR10 ADC DAR8
D、创新ADC药物研发平台:具备“端到端”自能力,包括a.靶点的研究与评价;b.抗体发现、筛选与工程化改造、小试至中试工艺开发及规模化生产;c.连接子-有效载荷小分子的设计、筛选、小试至中试工艺开发以及规模化生产;d.偶联技术及工艺的设计与开发,及e.ADC药物的整体设计、体外/体内药效、PK/PD评价以及规模化生产。该平台沉淀了海量基础研究数据,支持技术的持续迭代及推动创新药物分子的研发,从而可持续创新。
iza-bren是全球首创(First-in-class)、新概念(Newconcept)且唯一进入III期临床阶段的EGFR×HER3双抗ADC,于中国正在开展9项用于不同癌症治疗的III期临床试验(其中5项适应症被CDE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于美II/III
国正在开展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 期临床试验,以及非小细胞肺癌、晚期实体瘤等多项I/II期临床试验。该产品管线已在多个瘤种的临床研究数据在多个全球性顶级学术会议以及顶级期刊上展示了优异的临床疗效成果和良好的安全性数据,具有显著的全球临床价值和市场潜力。
ADC药物,目前正在中美同步开展I期临床试验,该药物在加州圣地亚哥举办的第66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上以壁报形式首次展示了其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人体I期临床研究结果(First-In-HumanPhaseI
BL-B16D1及BL-M17D1是公司自主研发的偶联了新一代毒素的双抗ADC
药物,BL-B16D1正在国内进行Ib期临床试验,BL-M17D1正在国内进行Ib期临床试验并在美国同步推进I期临床试验;BL-M09D1是与iza-bren出自同一小分子技术平台、与iza-bren共享同一“连接子+毒素”平台的ADC药物,发行人已获得NMPA正式批准签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批准BL-M09D1在国内的药物临床试验。
GNC平台是公司独立开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多特异性抗体开发平台,用于开发具有对称/不对称结构的、可同时靶向多种不同抗原的多特异性抗体。基于该平台所研制出的多特异性GNC抗体分子,可以通过多个肿瘤/免疫相关蛋白结构域间的协调作用,协同、全面地激活肿瘤患者免疫系统的多种机制,完成对免疫细胞的“制导”“导航”和“控制”过程,最终实现针对肿瘤的靶向性、激发型攻击。
四特异性抗体具有四种不同的抗原结合位点,可以结合四种肿瘤治疗相关靶点,全面系统的激活人体免疫系统,可能比多个单抗药物的组合更安全有效。
因此,这种药物设计策略有望提高目前免疫疗法的精准性和疗效性,并进一步扩大免疫疗法的适用范围。此类药物具有靶向免疫治疗、抑制肿瘤逃逸、分子结构复杂、研发壁垒高、制备难度大等特点。发行人在四特异性抗体研究方面全球进度领先,基于GNC平台自主研发的GNC-038是全球首个进入临床开发的四特异性治疗性抗体。
基于GNC平台,发行人已成功研发出4款临床阶段的创新多特异性抗体药物以及系列处于临床前阶段的创新多特异性抗体药物,本次募投项目涉及的GNC-038是发行人自主研发的一种靶向CD3、4-1BB、PD-L1和CD19的
创新重组人源化四特异性抗体,是全球首个进入临床开发的四特异性治疗性抗体,已开展了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等血液系统肿瘤Ib/II期临床试验、类风湿关节炎的I期临床试验,并获NMPA批准开展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试验。
GNC-077是发行人自主研发的一种创新的多特异性抗体分子,其分子结构包括靶向T细胞CD3和T细胞免疫检查点的抗体结构域,以及靶向肿瘤抗原的抗体结构域,目前该药物正在国内进行Ia期临床试验。
综上,发行人GNC平台的技术优势及其一系列GNC药物研发成果证明了该技术路径在GNC药物研发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本次募投项目的各产品管线均由自主构建的HIRE-ADC平台和GNC平台孵化并推进至临床阶段。上述平台的技术优势及其一系列的研发成果证明了本次募投项目相关产品管线的技术路径具有一定可行性。
(五)结合公司现存技术储备及人员储备、研发进度等情况,说明本次募投项目相关管线产品进入临床试验或者下一阶段临床试验的可行性
有关公司技术储备方面的内容详见本题之“(四)本次募投项目之间不同管线产品的区别和联系,是否为不同技术路径产品,相关技术路径是否具有可行2
人员储备方面,公司中美两地的研发团队既有公司内部培养并成长起来的优秀科学家,也有从业界引进的优秀专业人才。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共有1,112名研发人员,占公司员工总人数44.11%,其中博士学历70人。公司的研发团队由在药物发现、临床前开发、CMC、临床开发及药政事务方面拥有丰富经验的人才组成,涵盖创新药物的整个研发周期。其中,许多研发人员拥UTMDAnderson
公司核心技术人员为朱义、卓识、朱海、万维李、JahanSalarKhalili,上述人员的专业背景、主要研发职责、主要经历与研发成果以及上述人员与本次募投项目的关系如下:
四川大学,管理 学博士 复旦大学,生物 学硕士 四川大学,无线 电物理学士
担任公司董事长、总经 理、首席科学官,为公司 各项研发活动的总负责 人,并负责公司整体研发 战略目标的规划
1、曾在华西医科大学微 生物与免疫学教研室担任 讲师 2、主持完成2个国家 “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 项目,主持7个项目获得 国家“十三五”重大新药 创制专项支持。 3、主持并领导 BL- B01D1、BL-M07D1、 GNC-038、GNC-077、 SI-B001等创新药项目的 研发,为各产品管线研发 确定战略目标与研究路径
担任公司董事、多特生物 总经理、集团公司副总经 理,负责创新生物药的工 艺验证、质量控制工作
1、曾在美国印第安纳大 学攻读生物科学硕士学 位,研究方向为生物进化 学及基因组学 2、主持或参与 BL- B01D1、BL-M07D1、 GNC-038、GNC-077、 SI-B001等创新药项目的 研发
担 任 公 司 董 事 、 SystImmune首席技术及 数据官(CTDO),负责 公司整体创新药的临床试 验设计、临床数据管理和 数据分析
1、曾在FDACenterof Drug Evaluation and Research担任研究员;并 曾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健 康科学中心攻读博士学 位,专注于药物的临床设 计和适应性临床领域的研 究 2、加入公司以来,主持 并领导了临床试验设计工 作,负责试验过程中的数 据管理,药代动力学分析 和临床数据分析等工作
参与本次募投项目各产品 管线的研发,负责试验过 程中的数据管理,药代动 力学分析和临床数据分析 等工作
担任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兼 成都研发中心总经理,负 责建立ADC分子连接子 -有效载荷平台建设及监
1、曾在四川大学华西药 学院攻读药物化学博士学 位,方向为靶向药物及手 性药物的研究
参与本次募投项目BL- B01D1、BL-M07D1等 ADC药物的研发,负责 ADC药物分子中连接
2、主持BL-B01D1、BL- M07D1等ADC药物分 子中Payload等部分的研 究和合成工作
德克萨斯大学, 免疫学博士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黑色素瘤医学 肿瘤学科博士 后
担任SystImmune的研发 高级副总裁、免疫肿瘤学 部门负责人,领导创新生 物药早期研发,负责基于 免疫学和肿瘤学的实验设 计和药物筛选
1、曾在PersonalPeptides LLC担任研究员,从事 癌症靶点发现、细胞治 疗、治疗抗体等药物的研 究 2、参与BL-B01D1、BL- M07D1 、 GNC-038 、 GNC-077等项目的研 发,负责基于免疫学和肿 瘤学的实验设计和药物筛 选
参与本次募投项目各产品 管线的研发,负责基于免 疫学和肿瘤学的实验设计 和药物筛选
公司的核心技术人员及其他担任关键研发职务人员在加入公司前均有着优秀的生物医学背景,且多数为在公司长期工作并自主培养的骨干人才,研究方向涵盖了创新药物研发所需的大分子生物药研发、化药研发、CMC工艺开发、临床数据分析与生物统计学等多个重要学科。在朱义博士的领导下,公司秉持全球化开发策略及研发布局,建立了具有全球视野的中美双研发中心,充分融合国内的效率优势及北美的创新生态,快速、高效地开展突破性创新。依托该模式,公司构建了覆盖ADC、GNC及ARC药物领域的创新研发能力和竞争优势,确保公司的创新药研发保持稳健高效推进,并为本次募投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人才保障。
综上,公司在创新药研发领域拥有丰富的技术储备及人员储备,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本次募投项目相关这类的产品管线进入下一阶段临床试验的可行性。
截至本回复报告出具日,本次募投项目相关管线产品均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中iza-bren、BL-M07D1已经进入III期临床试验阶段,未来将于提交药品上市许可申请并获批后进入商业化阶段;BL-M11D1、BL-B16D1、BL-M17D1、BL-M09D1、GNC-038及GNC-077产品已进入I期或Ib/II期临床试验阶段,本次募投项目相关产品管线的研发进展和计划投入募集资金的情况如下:
由上表可知,公司计划将这次募集资金中的349,200.00万元投向已通过前期临床验证、确定性较强、研发进程相对明晰的iza-bren和BL-M07D1的多项注册性III期临床试验,约占本次募集资金总额的比例为92.77%;同时,为丰富业务布局、稳固公司在肿瘤疾病治疗领域的创新领头羊,公司将持续投入早期临床研究工作,并计划将本次募集资金中的27,200.00万元用于BL-M11D1等6个产品管线的I/II期临床试验,约占本次募集资金总额的比例为7.23%,投入规模相对较小。
(2)BL-M11D1、BL-B16D1、BL-M17D1、BL-M09D1、GNC-038及
BL-M11D1、BL-B16D1、BL-M17D1、BL-M09D1、GNC-038及GNC-077
等产品管线已完成临床前研究,目前最快研发进展为I期或Ib/II期临床试验,本次募投项目中,该等产品管线拟通过已开展或即将开展的I/II期临床试验进一步进行研究,具有可行性。
BL-M11D1是与iza-bren出自同一技术平台、与iza-bren共享同一“连接子+毒素”平台的靶向CD33的ADC药物,其适应症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BL-M11D1于早期临床试验显示出可控的安全性及抗肿瘤活性,2024年12月,该药物在加州圣地亚哥举办的第66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上以壁报形式首次展示了其治疗复发/难治性AML患者的人体I期临床研究结果,已观察到初步的有效性信号,且未观察到3级或更高级别的器官损伤。
截至2025年5月30日,BL-M11D1正在国内进行Ib期临床试验,并在美
国同步进行I期临床试验。2025年4月,BL-M11D1联合阿糖胞苷+柔红霉素或维奈克拉+阿扎胞苷治疗新诊断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试验也已取得临床试验批件。BL-M11D1已开展的临床试验进展顺利,具备进入下一临床试验阶段的可行性。
BL-B16D1是发行人自主研发的偶联了新一代毒素的双抗ADC药物,其适应症为肺癌、乳腺癌、头颈鳞癌及其他实体瘤。
有效载荷为ADC递送至肿瘤细胞内发挥细胞毒性的化学分子,目前常见的有效载荷包括微管蛋白抑制剂、DNA损伤剂和免疫调制剂等。BL-B16D1应用了发行人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连接子+毒素”平台,其采用的新一代毒素具有较高的旁观者效应,在喜树碱不敏感的肿瘤中展示出高有效性,可有效克服肿瘤ADC
的异质性及耐药性,有助于发行人实现突破新创新布局,打破现有 技术瓶颈,构建更为稳固的ADC研发壁垒。
在已经开展的I期临床试验中,BL-B16D1已完成剂量爬坡研究,已观察到初步的有效性信号。
截至2025年5月30日,BL-B16D1正在国内进行Ib期临床试验,该等已
共享同一新的“连接子+毒素”平台的ADC药物,有关新一代“连接子+毒素”平台的相关情况请见本节之“②BL-B16D1”。BL-M17D1的适应症为晚期乳腺癌、消化道肿瘤及其他实体瘤。(未完)
上一篇:香港发现逃逸强传染高的新冠病毒变异株阳性比率创近年新高!
下一篇:鄢陵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