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邓汉祥:1888 年出生,字鸣阶,贵州盘县(今盘州市)响水人。他出身望族,先后就读于昆明高等师范、贵州陆军学校、湖北陆军学校。武昌起义时,邓汉祥任陆军中学学生军大队大队长。他曾帮助黎元洪出任湖北都督而被其赏识。后来,他在段祺瑞执政时期,先后担任政府秘书、临时参议院参议、交通委员会委员、国务院秘书长等职务。抗日战争爆发后,刘湘出川抗战,邓汉祥代理四川省主席等职。1949 年 12 月 9 日,邓汉祥与川康将领邓锡侯、刘文辉、潘文华等在四川彭县通电起义。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四川省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委员。1979 年 6 月 25 日病逝,终年 91 岁,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2. 邓宝珊:1894 年出生,名瑜,字宝珊,甘肃天水人。他是民国时期纵横西北几十年的智囊人物,早年参加中国同盟会,是国军的陆军上将、西北军的重要将领。辛亥革命时,曾参加新疆伊犁起义。1924 年任国民二军师长,后代理甘肃省主席。抗日战争期间,任第二十一军团军团长、晋陕绥边区总司令,多次到延安与领导人会晤,赞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联合阻击日军渡过黄河。1948 年 8 月,任华北“剿总”副总司令,年底代表傅作义同人民代表谈判,达成和平解放北平(今北京)协议。新中国成立后,加入民革,曾任国防委员会委员、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席、甘肃省省长等职务。1968 年 11 月 27 日在北京病逝,终年 74 岁。
3. 邓荫南:1846 年出生,1923 年去世,祖籍开平赤水镇。他倾尽家财积极支持辛亥革命,被孙中山称为“爱国以命,爱党以诚”的革命侨领。后被任命为民国内政部农务局长、开平县长。1894 年他参加兴中会,并参与 1895 年的广州起义等。1923 年 2 月 5 日病逝于澳门,后孙中山追授其为陆军上将。
4.邓仲元:原名邓士元,别名邓铿,1886 年出生,1922 年去世,广东惠阳淡水人,祖籍广东梅县丙村镇金盘堡。他是民国陆军上将,担任过广东军政府陆军司司长、琼崖镇守使、广东讨袁军总司令、中华革命党东江总司令、粤军总参谋长兼第一师师长等职。邓仲元参加过广州黄花岗起义、光复惠州、讨伐袁世凯、驱除龙济光、统一广东等战役,功勋卓著。后因黄花岗起义失败,匿居香港。武昌起义爆发后,与陈炯明一起起事东江,任混成协协统。1912年任广东陆军司长兼稽勋局长。二次革命失败后,又往香港,不久去日本。此后两年中积极支持孙中山推翻袁世凯。1915年受孙中山之召,任中华革命军广东司令官,主持讨袁驱龙(济光)。护国战争时,参与袭击汕头等地。1917年护法战争时,任粤军参谋长。1920年粤军回师广州,率军左路,定潮梅,占石龙,率先攻入广州。北伐期间,孙中山派其为广州与前方的联络官,并负责筹运饷械。1921年6月,粤军陈炯明出兵援桂,留参谋长兼第一师师长邓铿守广州,主持军政要务。因邓紧随孙中山,力主北伐统一全国,而陈炯明及其亲信部属以联省自治反对北伐,图保全实力,遂滋生矛盾。又邓在留守期间大力整顿吏治,严厉禁烟禁赌,得罪了陈炯明的亲信洪兆麟、陈觉民、陈炯光等粤军将领,招致忌恨。洪等乃密谋加害邓铿。1922年3月中旬,他们侦知邓将往香港,乃派杀手陈少鹏等预伏广州大沙头广九车站,在邓回广州时伺机行刺。3月21日傍晚,邓铿刚下车步行出站,即遭杀手枪击,身负重伤,送医院抢救不治,23日去世,终年38岁。孙中山闻后甚感悲痛,以非常大总统名义下令追赠邓为陆军上将,并将其遗体葬黄花岗,以资悼念。1930年7月10日,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00次常务会议通过,将3月23日定为邓仲元先生殉国纪念日。规定是日各党政军警机关、团体、学校,一律下半旗致哀,各地高级党部召开党员会议纪念,各机关、团体、学校可派代表参加,不放假。1938年3月1日,第五届中央常务委员会第70次会议通过,将此纪念日与3月29日革命先烈纪念日一并举行纪念活动。
5. 邓演达(1895-1931)又名策成、仲密,字择生,化名石生登。广东惠阳人。1905年随父至淡水求学。1909年入广东陆军小学,入同盟会。1911年加入革命军。1912年被派送广东陆军速成学校步兵科,次年毕业,入北伐军兵站总监学,入同盟会。1911年加入革命军。1912年被派送广东陆军速成学校步兵科,次年毕业,入北伐军兵站总监部任卫队营连长。1914年入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1916年毕业。1917年入保定军官学校工兵科第六期,1919年毕业,曾任粤军第一师营长、团长、师参谋长,并负责孙中山大元帅大本营的拱卫工作。1924年5月,入黄埔军校,先后任军校筹委会委员,训练部副主任兼学生总队长、教育长,潮州分校教育长兼第一军政治部主任。1926年1月当选为第二届中央执委会候补委员,同年7月,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随军北伐,后又兼任湖北省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总司令部武汉行营主任;12月,任武汉国民政府临时联席会议委员。1927年3月,二届三中全会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会主席团成员和中央党部农民部部长、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主任。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主张东征讨蒋,后随军北伐进入河南。8月赴苏联;11月,与宋庆龄等在莫斯科发表《对中国及世界革命民众的宣言》,后转赴、法等国考察。1930年5月回国;8月,在上海成立中国临时行动委员会,任中央总干事,试图建立第三种政治势力。1931年,积极策动反蒋军事行动;1931年8月17日,由于叛徒陈敬斋的出卖,邓演达在上海愚园路举办中国临时行动委员会干部训练班时被捕,被租界当局引渡给蒋介石。他拒绝了蒋介石要其放弃政治主张的威胁利诱,拒绝了陈立夫、戴季陶等人的劝降。蒋介石遂于1931年11月29日在南京麒麟门外沙子岗秘密地将其杀害。后由于舆论的压力,蒋介石伪造判决书,以背叛革命危害民国的罪名,判处死刑。著有《北洋军阀与南京统治的前途》。
邓演达墓,位于南京东郊灵谷寺东约200米处。由中央人民政府拨款,1954年兴建,1955年落成。1957年11月29日,当邓演达逝世26周年之际,将其遗骸从麒麟门外沙子岗迁葬于墓内。在中山陵园诸陵中,这是唯一一座为新中国建造的。
当时,为了选址建墓,省、市人民政府邀请各方面人士,经过细致地认真论证,最后确定了这一个位置。在紫金山南麓,已有中山陵、明孝陵、廖仲恺三座大墓,可提供民主革命著名先烈使用的墓地,就是灵谷寺东这块始终没开发的地方。江苏省政府与中国农工中央委员会一致意见,在中山陵以东的这块地方建造邓演达墓,使之形成以中山陵居中、廖墓与邓墓为两翼的左右对称的格局。
邓墓坐北朝南,倚山而筑,用地面积2800平方米。墓地西南进口处由弯曲石路上坡,经圆形花坛北折进入墓园。整个墓园广种桧柏、龙柏和名花、珍草,现已形成层次分明、苍翠葱郁、环境幽美、宁静肃穆的庭园。
邓演达墓由墓道、墓室、墓园三部分建筑组成。墓道作南北向,系素混凝土平铺,宽约6米,长约40米,北端设几级台阶,即到墓室大平台。
圆形墓室呈覆釜状,位于宽约66米、深约35米、面积近2300平方米的平台中间与墓道正对直的中轴线米;在顶部设一圆箍形雕饰,上刻长青树叶图案;基座上口饰以一圈花边雕刻。花岗岩石碑立于墓室前。碑座高1米,碑高4.8米,宽1.2米;正面镌刻的楷书邓演达烈士之墓七个阴纹金色大字,系何香凝亲笔题写;碑阴所刻隶书邓演达简历,系由农工中央委员会撰述,是一篇有关邓演达的珍贵史料。平台北端,为一条波浪形盖顶的高大曲壁,形成环抱整个墓地的屏障。
墓道两侧形成墓园,以东西相对称的两条曲廊连接大平台,廊顶为紫藤花架,架上覆盖深绿色的藤叶。曲廊尽端之上各建一方亭,便于凭吊的人们歇息聚叙。曲廊与墓道之间,为两条长方形的草坪。整个陵墓布局舒展、协调。邓演达墓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6. 邓泽如:1869 年出生,广东新会人。早年加入天地会,后参加反清革命。在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中,邓泽如热情参加筹款、组织等工作,是孙中山的重要支持者之一。他曾担任过的一些职务,在内有一定的影响力。1923年11月29日,广东支部长邓泽如以及林直勉、曾克祺、黄心持、朱赤霓、黄隆生、邓慕韩、赵士观、林达存、吴荣新、陈占梅等共11人孙中山,对以陈独秀为首的的所谓罪状和阴谋进行检举。认为与合作是别有怀抱,是想借之躯壳,注入之灵魂。指责帮助孙中山确定反帝反军阀的纲领,是使丛国际之仇怨,在国内断绝实力派之援助。反对党章草案中的定总理为选举制的规定,认为这样也许会出现五年之后见陈独秀被选为总理和无形消灭的局面。1934 年因病在广州逝世。
7. 邓锡侯:1889 年出生,四川营山人。他是川军将领,在民国时期的四川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在抗日战争中,邓锡侯率部出川抗战,为保卫国家做出了贡献。后来,1949 年 12 月 9 日,他与刘文辉、潘文华等在四川彭县通电起义,实现了四川的和平解放。
8. 邓本殷:1879 年出生,广东防城(今属广西)人。他曾是旧桂系的将领,在广东地区有一定的势力。后来在军阀混战中,他的势力逐渐衰落。
9. 邓铁梅:1892 年出生,辽宁本溪人。他是著名的抗日将领,在东北地区积极组织抗日武装,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顽强的斗争。1934 年,邓铁梅被叛徒出卖后不幸被捕,最终壮烈牺牲。
10.邓子恢(1896 年-1972 年),又名绍箕,福建龙岩新罗区人。他是伟大的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农业工作的卓越领导人。以下是其主要经历:
1. 早年经历与革命启蒙:1896 年 8 月 17 日出生,幼年就读于桐冈小学,13 岁时母亲因病去世。17 岁入龙岩中学堂,受到辛亥革命影响,接受了孙中山的救国思想。
1915 年秋加入中华革命党,开始探求救国救民的线 月考取公费留日,因贫病交加于 1918 年辍学回国。回国后在龙岩桐冈小学任教,后到江西省崇义县杰坝圩堂兄的杂货店当店员。五四运动后,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1921 年春,与进步青年在龙岩白土桐冈书院组织奇山书社,创办《岩声》月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
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6 年 12 月加入中国。1927 年冬,任龙岩县委宣传部长。1928 年参与领导龙岩后田暴动,建立了闽西第一支农民游击队。
1929 年 3 月任闽西特委书记,领导地方武装,配合、朱德率领的红四军入闽作战。
1930 年 3 月 18 日,主持召开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闽西苏维埃政府,并当选为主席。
曾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财政部长等职务,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财政税收的政策和法令,对统一中央苏区财政、巩固土地革命胜利成果等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邓子恢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战争,任中央分局委员。
3. 抗日战争时期:1938 年 3 月 1 日,与张鼎丞、谭震林率领的闽西南红军改编为新四军二支队,任新四军政治部副主任兼部长,部队北上。
此后担任过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政治部主任、新四军第四师政委、淮北区党委书记、淮北军区政治委员等职务,坚持并发展了淮北抗日根据地。
4. 解放战争时期: 1945 年 9 月,任华中分局书记兼华中军区政委,领导华中地区的解放战争。
1948 年 5 月 9 日,任中原局第三书记兼中原军区副政委,主持中原局日常工作,领导中原财经工作。
5. 新中国成立后:1949 年 12 月,任中南军政委员会第一副主席,主持中南局工作。
1952 年 10 月,任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1954 年 9 月,任国务院副总理,主管农业、林业、水利、气象、供销和信用合作等部门。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坚持实事求是、稳步前进的发展方针,为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道路倾注了毕生精力。
邓子恢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深受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他的理论贡献和实践经验对中国农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 邓稼先:1924 年出生于安徽怀宁,1986 年去世。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被称为“两弹元勋”。他带领众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设计了中国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世界领先水平,为国家的国防事业做出了极其卓越的贡献。1999 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2. 邓发:1906 年出生于广东省云浮县,1946 年去世。中国工人运动的著名领袖之一。1925 年参加了省港大罢工,任罢工委员会纠察队队长等职,并加入中国。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为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和革命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13. :1904 年出生于广西南宁,1992 年去世。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社会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她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丝毫没有保留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为妇女解放运动、统一战线工作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14. 邓广铭:1907 年 - 1998 年,字恭三,山东临邑人,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宋史学家。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被誉为当代宋史研究的开创者、奠基人、学术泰斗,其研究成果对宋史领域的建设、规范和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15. 邓伯曜:广东省新会县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著名的南洋华侨五烈士之一。早年侨居马来亚芙蓉地区,曾数次赞助孙中山及革命党人在南洋的革命活动。1922 年 6 月,陈炯明发动叛乱,孙中山受困于永丰舰,他与其他几人商讨援救孙中山的行动,后因事泄被捕,于 7 月 20 日被杀害。
16. 邓华:1910 年 4 月 28 日出生于湖南郴县,是中国人民开国上将。他在革命战争年代立下了赫赫战功,曾任红 36 师政委、八路军第 4 纵队政委、第四野战军第 15 兵团司令员等职务。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邓华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指挥了一系列重要战役,为保卫国家、抗击侵略作出了重要贡献。1955 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7. 邓仕俊:1918 年出生于四川通江,是开国少将。他经历了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战争等,战功赫赫。曾在战斗中多次受伤,但从始至终坚持战斗。1955 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18. 邓龙翔:1913 年出生于江西庐陵(今吉安)县,是开国少将。曾任步兵第九十七师师长、海军长山水警区司令员、海军青岛基地副司令员、北海舰队副司令员等职。
19. 邓家泰:1914 年出生于湖北省荆门市,是开国少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了瓦庙集、龙家寨、板栗园等战役战斗及湘鄂川黔根据地反围剿的斗争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在大青山坚持游击战达五年之久。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汾孝、榆林、沙家店等战役战斗。曾任军委装甲兵副参谋长、参谋长、参谋长等职。
20. 邓少东:1910 年出生于湖北省大悟县,是开国少将。1959 年参与指挥平息了西藏的叛乱,任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1965 年任副司令员。
21.邓克明:1906 年出生于湖南省安化县,1930 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长征等。抗日战争时期,参与了多次战斗和抗日根据地的建设。解放战争时期,也为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1955 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22.(1904年8月22日-1997年2月19日),原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四川广安人。他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战士,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理论的主要创立者。
1. 早年经历:1920 年 10 月,抵达法国,不久入诺曼底区巴耶男子中学学习,后在工厂做工。在此期间,他积极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后改名为旅欧中国青年团)的活动,并于 1924 年 7 月转为中国党员,开始了职业革命家的生涯。
1927 年,到冯玉祥的国民联军所属西安中山军事学校工作。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改名。此后,他在江西中央根据地担任过瑞金县委书记、会昌中心县委书记、江西省委宣传部长等职务。期间曾受到“左”倾路线打击,但仍坚持为革命事业奋斗。
1929 年,同张云逸等发动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八军和左江、右江革命根据地,任红七军、红八军政治委员和前敌委员会书记。
担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一二九师政治委员等职务,与一起在太行山区开辟晋冀豫边区抗日根据地,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作出了重要贡献。
任中国人民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政治委员,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中原局、华东局等职务。
与一起领导了上党战役、邯郸战役、鲁西南战役等,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调往中央工作后,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等职务,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积极谋划。
1973 年,恢复国务院副总理职务;1975 年,主持党、国家、军队日常工作,做全面整顿,使全国形势有了明显好转。
1978 年,推动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政策理念,改变了 20 世纪后期的中国,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赢得了全国人民的爱戴和尊敬。
23.邓中夏(1894-1933)原名邓康,字仲。湖南宜章人。1919年在北京大学学习时参加五四运动,为北京学联领导人之一。大学学习时参加五四运动,为北京学联领导人之一。1920年参加发起成立北京小组。次年在长辛店创办劳动补习学校,任社会主义青年团北京市委书记。1922年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参加领导长辛店、京汉铁路工人及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1923年任上海大学校务长。1925年任总工会秘书长兼宣传部长,领导上海日商纱厂工人罢工,同年参加领导省港大罢工,任罢工委员会党团书记、副主席。在二大至六大上,均当选中央委员。1927年参加八七会议,任江苏省委书记、广东省委书记。1928年担任赤色职工国际执行委员、驻共产国际代表。1930年回国后,任鄂西特委书记、红二军团政委。1932年任上海沪东区委宣传部长、中国革命互济会主任。1933年5月被捕,9月在南京雨花台就义。
24.邓子安:(1885-?)河北大城人。早年赴日本留学,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电机专业。回国后,历任交通部北京电话总局工程师、济南电政管理局技术员、北京电气工业学校校长、《新电界》杂志社社长等职。七七事变以后,先后任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电业总局局长、通州自动电话局长、河北电政管理局长、华北电业公司参事、北平电报总局局长等职。
25.邓长耀:(?一?)字鉴三。河北大城人。历任陕西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长、国民政府外交部特任陕西交涉员、国民政府监察院参事处参事。
26.邓介松:(1890-?)湖南湘乡人。历任湖南省政府秘书长、国民政府行政院简任参事等职。
27.邓子瑜:(?-?)广东归善(今惠阳)人。1900年曾援助惠州三洲田起义,失败后,去香港、新加坡,设广亿昌客栈作为联络点。1907年4月,加入同盟会;同时,由南洋到香港,委派陈纯等人在惠州七女湖起义,失败后,返新加坡。1915年,被推为讨袁军广东东江别动队司令。1918年,任广东海山盐场知事、广东讨莫军东江别动队司令。
28.邓文仪:(1905-?)字雪冰。湖南醴陵人。1925年从黄埔军校毕业后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回国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科长、副主任、代理主任。1928年后任蒋介石侍从参谋、侍从书记。1932年任力行社及中华复兴社训练处长、鄂豫皖剿总第三科长、南昌行营调查课长,从事特务活动。1934年任驻苏大使馆首席武官。1936年回国任力行社书记长。抗日战争始,任战干团政治总教官兼副主任。1938年任三青团宣传副处长、中央陆军学校政治主任。1941年任第三战区政治部主任兼三青团战区干事长。1943年任青年军政治部设计委员会主任委员、政工干部训练班总教官、军委总政治部第一厅厅长。抗战胜利后任国防部新闻局长、政工局长。1949年去台湾,先后任台湾省党部主任委员、内政部政务次长。著有自传《冒险犯难》。
29.邓飞黄(1895-1953)字子航。湖南桂东人。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1926年前主编过《国民周报》《国民新报》和《政治周报》,后任冯玉祥部政治委员、民政处长、前敌政治部主任。北伐会师后任封政治分会委员、第二集团军政治训练处长,主办《河南民报》。1931年为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主编《中国经济月刊》。1935年留学伦敦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归国。从1938年始连任国民参政会第一至四届参政员,其间任过河南、云南省党部主任委员,主编《经纬杂志》。1949年8月参加湖南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室参事。著有《社会经济学》等书。
30.邓文晕:(?一?)字文辉。江西峡江人。1904年与张惟圣等发起组织易知社,宣传反帝反清革命。1906年留学日本东斌学校,加入同盟会,为江西省区主盟人。是年冬回国联络会党,组织萍乡革命军,参加萍浏醴起义,事败后流亡日本。1907年参与发起共进会,负责起草章程及宣言。次年被推为会长、江西大都督。1909年回国,于11月15日在南昌成立江西共进会,任会长。联络洪江会和青帮等,深入学校、农村进行宣传。后再次赴日本。1917年参加护法运动,反对北洋军阀。
31.邓玉麟:(1879-1951)原名国泰,字炳三。湖北巴东人。早年投武昌新军。1909年加入共进会,协助孙武在新军中吸收会员。不久赴江苏从事革命活动。1911年春返鄂,先后开设同兴酒楼、同兴学社,作为革命联络机关,与刘复基等积极促成共进会与文学社的联合。武昌起义爆发后,率军攻占督署。湖北军政府成立后,历任军务部参议、第七协统领、第四镇统制、都督府顾问。南北议和后奉调入京,任军事咨议,被授予陆军中将。1915年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1917年任护法军政府参军。1926年参加北伐,一度任国民革命军左路军第一路司令。1927年后闲居上海、重庆、巴东等地。
32.邓召荫:(1893-?)原名小任。广东南海人。留美学生。1925年任广州市财政局长。1926年任粤海关监督。后任广州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财政委员会委员长、财政部长。州市财政局长。1926年任粤海关监督。后任广州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财政委员会委员长、财政部长。1940年12月至1945年任第二至第三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33.邓发:(1906-1946)又名邓元钊。广东云浮人。海员出身,曾加入海员工会。1925年参加省港大罢工,同年加入中国。曾任广东油业总工会支部书记,香港市委组织部长、书记,广州市委书记,闽粤赣特委书记,军事委员会主席,保卫局局长,中央纵队政委。参加了长征。抗战时期,任驻新疆代表、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主任,中央党校校长,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兼中央委员会书记,解放区职工联合会筹备会主任。是第六届中央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七届中央委员。1946年4月与王若飞等由重庆乘机回延安途中在山西兴县因飞机失事遇难。
34.邓龙光:(1896-1979)别号剑泉。广东茂名人。1919年春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步兵科。1923年任粤军第三师十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步兵科。1923年任粤军第三师十一团团副。1927年任第四军教导一师副师长,年底升任师长。1928年随军北伐。1932年5月代理第一集团军舰队司令。1936年5月晋陆军中将,任第四军副军长。1937年抗战爆发,任六十四军副军长、八十三军军长,率部参加过南京保卫战。1938年秋任二十九军团副军团长。1940年初任三十五集团军总司令,参加桂南战役,收复南宁。1945年初改任第二方面军副司令官。抗战胜利后,调任广州行辕副主任。1949年去台湾。
35.邓邦造:(1881-?)字平仲。江苏江宁人。清末曾任四川荣阳知县。中华民国成立后任职于北京政府财政部,1917年任黑龙江省于酒公卖局局长。其后任过江苏省政务厅长。
36.邓平:(1909-1935)四川泸州人。1928年加入中国。曾在湖南独立五师做兵运工作。同年7月参加领导平江起义,并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历任红五军参谋长、红五军随营学校校长、红三军团参谋长。1934年参加长征。1935年在长征途中遵义战役中牺牲。
37.邓孝可:(?一?)字慕鲁、木鲁。四川奉节人。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于1907年与其父邓徽绩开办宝煤矿公司。同年参与发起政闻社,在四川开展立宪活动。1910年8月为《蜀报》主笔。同年9月参加第三次国会请愿运动,被推为咨议局联合会书记,参与起草呈清廷请愿书。1911年保路运动兴起,参加组织四川保路会,担任文牍部部长。9月6日与蒲殿俊、罗伦、张澜等一起被四川总督赵尔丰拘捕。11月获释后参加与赵尔丰签订《四川独立条约》。四川军政府成立后,出任盐政部部长。
38.邓仲和:(1904-1983)江苏江阴人。1922年在上海自设大庆棉布号。1930年开设安乐饼线厂,翌年创办安乐棉毛纺织染厂,1937年创建安乐人造丝厂。1945年创办大庆进出口公司。翌年创建安乐纱厂。1947年设大庆汽车公司,至此拥有7个大规模的公司。1948年辞去安乐系统各口公司。翌年创建安乐纱厂。1947年设大庆汽车公司,至此拥有7个大规模的公司。1948年辞去安乐系统各企业总经理职,改任董事长。1979年7月去香港定居。
39.邓初民:(1889-1981)字昌权。湖北石首人。早年人江汉大学。1913年入日本东京法政大学。1917年回国。1924年加人,曾任湖北省党部常委兼青年部长、省政府委员、武昌中央农讲所教员。1930年发起成立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任主席。后在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广西大学等校任教授。1941年加入中国人民救国会,发西大学等校任教授。1941年加入中国人民救国会,发起成立中国民主革命同盟。1944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曾主编《民主星期刊》、《唯民周刊》。1947年去香港,次年加入中国革命委员会,任常委。1949年后,历任山西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山西大学校长、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学校长、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等职。1962年加入中国。著有《政治科学大纲》、《新政治学大纲》、《社会进化史纲》等。
40.邓华民:1912-?)四川营山人。毕业于德国汉诺威工科大学。曾任松泰实业公司总经理、通汇实业银行董事长、四川省临时参政会参议员。1945年4月任第四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8年任立法院立法委员。
41.邓如琢(?-?)字和璞。安徽阜阳人。1921年任第九混成旅旅长,1924年12月任第一师师兼南昌警备司令,1925年1月任江西赣北镇守使,同年11月率部入皖,驱走姜登选,任安徽军事督办。1926年3月回赣,由孙传芳任命为五省联军赣军总司令兼江西督办。1926年10月被北伐军击败下野。
42.邓青阳(1884-1960)字秀吉,原名宪甫。广东三水人。早年留学日本,并在日本法政大学毕业。在日本加入同盟会。1911年回国,辛亥革命后曾为民军北伐军总司令部顾问,后被举为在南京召开的十七省都督联合会代表。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参与广东支部的组设工作。1918年赴南洋于1921年回国任矿务局秘书。1923年随孙中山赴粤,192年参加一大,后任中央监察委员会秘书、秘书长,广东省党部改组委员。1929年当选为第三届中央候补监察委员。1931年南下,参加反蒋运动,任粤方组织的国民政府委员,宁粤合作后任西南政务委员。1935年当选为第五届中央候补监察委员,1945年6月当选为第六届中央监察委员。1948年被选为立法委员。1949年后去台湾。
43.邓寿荃:1884-?)湖南安化人。湖南高等学校毕业后留学日本。1910年任湖南省议会议员。1912年任湖南省炼铅厂厂长,继任水口山矿务局总办。1926年任湖南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长、建设厅长。1927年任武汉国民政府委员兼财政厅长、建设厅长。1927年任武汉国民政府财政委员会委员,其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兵站总监。1932年任湘鄂铁路管理局局长。嗣任国民政府监察院参事处参事。
44.邓拓 :(1912-1966)原名子健。福建闽侯人。1930年参加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1933年参加福建事变。1937年赴晋察冀边区,创办《抗敌报》。历任晋察冀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晋察冀日报》社社长兼总编、新华社晋察冀总分社社长、华北局政策研究室主任。曾主持编印第一部《选集》。后任北京市委宣传部长。1949年10月以后,历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中央华北局候补书记、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等职。文革中遭迫害于1966年5月去世。
又名子枚。福建福州人。早年人清华学堂读书,1923年赴美康乃尔大学留学,先后获森林学硕士和获植物病理学博士学位,1928年回国。历任岭南大学、金陵大学、中央大学教授,从事水稻、小麦病虫害研究。1932年开始从事真菌研究,历任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员、中央研究院林业实验研究所副所长。从1939年起对我国西南、西北原始林区展开调查,嗣后任甘肃省水利林牧公司林业部经理。1946年在上海创办森林生态研究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东北农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学部委员。1956年加入中国。著有《中国森林地理概要》、《中国高等线-?)字秋牧、禀生。广东顺德人。早年随父在上海读书,后曾回粤师从经学家简竹居。1902年与黄节创办《政艺通报》。1905年初主持成立国学保存会。同年2月与刘师培在上海创刊《国粹学报》,提倡保存国学。1907年冬参加南社筹备会,但未入籍。1911年12月参加中华民国联合会,创办《大共和报》。1912年6月和缪荃孙合编《古学汇刊》。晚年在上海设藏书楼及国粹学堂。著作散见于《政艺通报》和《国粹学报》等。
47.邓恩铭:(1901-1931)原名恩明,字仲尧,又名黄伯云。贵州荔波人。水族。1913年人荔泉书院。1916年随叔父到山东,入济南省立一中;五四运动中被选为该校学生自治会负责南省立一中;五四运动中被选为该校学生自治会负责人兼出版部部长;后与王尽美等成立励新学会、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山东小组。1921年7月,出席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2年1月,赴莫斯科出席远东各国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回国后,参加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先后任直属青岛支部书记、青岛市委书记、山东地委书记。1927年4月,赴武昌参加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回山东后任山东省委书记。1928年秋,因叛徒告密被捕,1931年4月在济南被杀害。
原名古儒,以字行。辽宁本溪人。满族。1905年毕业于本溪高等学堂。1917年考人本溪县教练所,翌年结业。曾先后任本溪县警察大队班长、凤城县警察大队长、本溪县公安局长等职。1930年任奉天省警务大队长、本溪县公安局长等职。1930年任奉天省警务署督察员、牡丹江警察分署署长等职。次年4月去职,闲居锦州。九一八事变后,回凤城组织东北民众自卫军,任总司令,活动于丹东、奉城、岫岩、庄河一带,进行抗日斗争。1934年6月被捕入狱,9月被杀害。
49.邓彦华:1893-1942)字铸雄。广东三水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早年致力于反袁运动,1918年任第五军营长。1922年由闽回师,任广州大本营参军兼卫士队长。1924年任警卫军第一团团长兼国民政府副官长。1926年任国民军第十七师师长。1927年任广州市公安局长及广州市党部执行委员,继任广东特别委员会委员。1929年代理第五军军长兼十六师师长,同年选为第三次国大代表,8月,改任广东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长。1931年后辞职隐居香港。1937年1月任广东省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1939年2月免职。
50.邓家彦:1883-1966)字孟硕。广西桂林人。早年于日本东京高等商业学校肄业。1905年9月在日本加入同盟会。旋归国在四川成都中学任教,因发展同盟会四川支部事发,再度出洋日本。镇南关起义时返国。1908年留学美国,入伊利诺大学研习铁路工程。1911年冬回国,翌年任临时参议院议员,并在上海创办《中华民报》。1914年赴美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政治经济。1916年回国参与讨袁。翌年赴广州参加护法。1921年任中国广州特设办事处宣传部长。后随北伐军入桂,任最高会议特设办事处宣传部长。后随北伐军入桂,任最高会议参议,并任中国广西支部长,1922年被孙中山派往德国,1924年11月回国。1926年任国民外交协会名誉会长。1932年任立法委员,1934年任国民政府委员。1939年当选为中央执委会常务委员及国防最高委员会常委。1947年赴美,1949年获林肯大学哲学博士。1952年去台湾,任中央评议委员兼国策顾问。著有《一枝庐诗钞》等书。
51.邓哲熙:(1888-1981)字仲芝。河北大城人。天津南开大学毕业后留学日本法政大学。1925年任西北边防督办公署政务长,后任冯玉祥的秘书,1927年任河南省高等法院院长。1928年任中央政治委员会开封政治分会委员、河南省党务指导委员、河南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长,至1929年7月去职。1932年任禁烟委员会副委员长。1934年任立法院立法委员。其后任河北省高等法院院长兼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及法制委员会主席委员。1940年2月任河北省政府委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社会主义学院教育长、民革中央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52.邓培:(1884-1927)字少山。广东三水人。1919年在唐山领导五四运动。1921年任唐山制造厂工会委员长。次年加入中国,并赴莫斯科出席远东各国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历任唐山地委书记、全国铁路总工会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全国铁路总工会广东办事处主任。是三届候补中央委铁路总工会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全国铁路总工会广东办事处主任。是三届候补中央委员。1927年在广州被秘密杀害。
55.邓萃英(1885-1972)字芝园。福建闽侯人。早年从全闽师范学堂毕业后赴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在日本加人中国同盟会,并担任东京同盟会福建支部长。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国,任福州师范学校校长。不久又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留学。回国后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历任教学部主任等,1920年任校长,曾创范学校任教,历任教学部主任等,1920年任校长,曾创办志成中学、弘达中学等。此后历任厦门大学校长、北京政府教育部参事兼代理次长、北京临时参议院参政、京政府教育部参事兼代理次长、北京临时参议院参政、善后会议教育委员长、河南省政府教育厅长、河南大学校长等职。1949年去台湾,任教育部编纂、中校长等职。1949年去台湾,任教育部编纂、中央评议委员、国策顾问。
江苏武进人。酷爱绘画,兼工雕刻、篆刻、书法、写诗。其画笔力遒劲,如山水、花卉、走兽、飞鸟等,形象逼真。擅长画石,自称石圣。
55.邓演存:(1888-?)字竞生。广东惠阳人。邓演达之兄。北洋军官学堂毕业。历任广东炮兵学校副校长、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长。1926年国民革命军占领武汉后任汉阳兵工厂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