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书桌,三尺讲台。教师的身影平凡而朴素。然而,他们中的优秀者,却以平凡创造不平凡的价值,浑身散发着光亮与温度,充满让人追随的力量,用无私奉献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勾勒出璀璨的时代光影。
周妙亚是宁波鄞州区塘溪镇中心小学党支部副书记,担任班主任。2013年,她在塘溪镇偏远的赤堇小学任教。暑假家访时,她发现不少外来务工家庭,平日里家长忙于生计,孩子们没人关心照顾。周妙亚深感担忧,一方面暑假孩子生活、学习无人看管,另一方面附近有水库,存在安全风险隐患。于是,她把这一些孩子带到了自己家。
从2014年开始,周妙亚在家办起公益暑托班。每逢假期前,她都会排摸特别需要照顾的外来务工子女,少则十几个,多则二三十个,都被她接到家中过暑假。孩子们吃饭、学习的开销,都由周妙亚承担,“没让家长掏过一分钱”。这样的爱心之举,周妙亚已经坚持了11年。
周妙亚把自家一楼70多平方米的空间腾出来给孩子们。暑托班安排了经典阅读、书法美术、课程拓展,还有很多社会实践活动。丈夫成了“后勤部长”,每天准备丰盛的餐食,午休后,还有绿豆汤、西米露等甜品。参加暑托班的孩子都叫周老师“周妈妈”。
周妙亚的女儿华星辰成了暑托班的得力助手,她带孩子们探索科学实验、去名人故居宣讲。“妈妈经常把我的衣服和零食分给她的学生。到了晚上,如果有学生没被接走,就会让我把房间腾出来给他们住,而我则去阿姨家住。小时候不理解,为什么我的妈妈要把这么多爱分给他们,但一起做了公益后,就慢慢理解了。”华星辰说。
为了让孩子们免受等公交车的日晒雨淋之苦,周妙亚还在公交车站对面建起了一个“乡村诚信书吧”,里面有3000余册书籍,无需押金,没有借阅期限,只要孩子们愿意阅读。
2016年寒潮来袭,周妙亚把租住在山上童村的10多个孩子接回家躲避风雨。2021年台风“烟花”影响期间,她将安置点的12名学生转移到了自己家,吃住一个星期,直到警报解除。
周妙亚把全校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她做的这些事,早已超出了一名老师的职责,但她乐在其中,无怨无悔。
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喜德中学的露天操场上,3000名学生围成一圈,伴随着整齐的倒计时呼喊声,一支支“水火箭”腾空而起。站在操场中央的忻元华老师,一边操控实验设备,一边用扩音器解释科学原理。科学实验带来的神奇一幕,引来了在场学生的阵阵欢呼。
从2015年开始,宁波工程学院退休教师忻元华,先后10次奔赴5省24所学校支教,为当地孩子普及科学知识。从第5次起,爱人滕崇与他并肩前往,为当地孩子带去心理健康教育。他俩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魔法爷爷”和“知心奶奶”。
忻元华今年78岁。69岁那年,他第一次报名去江西山区支教,因为擅长科普教育而入选,成了队伍里唯一的科普实验支教志愿者,也是年龄最大的支教老师。
普通的实验设备太重太大,不便携带和普及,为此,忻元华专门研发了一批轻质的实验器材。有些器材不能带上飞机,他就把它们寄到当地,有时要快递10个包裹。这些实验器材,是孩子们眼里的“魔法”道具。3分钟制冰、用磁悬浮飘起苹果、火箭发射、扑克牌光学骗局等,都是忻元华的“拿手戏”。
这些年来,忻元华远赴广西边境山区、甘肃陇西山区、湖南溆浦县、四川金沙江彝族村寨和凉山州等地支教。有些学校就没有开过实验课,忻元华带去的一堂堂神奇的实验课,带给孩子们全新的体验,他们好奇而渴望的眼神,也深深印刻在了忻元华的心里。“那节实验科技课,感染了一个个少年的心。您看到了一群热血沸腾的少年努力向外探索,我就是这里面一个。”湖南一所乡村中学的孩子在给忻元华的信中这样写道。
山区的孩子质朴、单纯,但普遍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滕崇老师循循善诱,和孩子们交心,为他们打开一扇扇心灵的窗户。
2021年,忻元华因病需要立即手术,但当时他已计划赴四川凉山州盐源县和木里县支教,马上手术会耽误行程。忻元华说服儿子,决定先去支教。那年10月初,他按原计划出发,11月中旬回来,12月住院动了手术。
忻元华夫妇的故事感染了很多人。今年4月,“忻元华”银龄教师支教团队在宁波市委老干部局和市教育局的倡议下成立。5月,13名教导学生的经验丰富的退休教师组团前往凉山州支教,重点帮扶当地青年教师成长。这个支教团,团员平均岁数64岁,涵盖了多个学科。今年国庆节以后,更多的志愿者将踏上赴四川凉山州支教的行程。
吴素芬是一位扎根农村35年的老教师。2011年,象山县筹办培智学校时,她选择当一名特教老师。十多年来,她用爱和坚守为“折翼天使”推开了一扇希望之窗。
为了办好象山县培智学校,她没有寒暑假,不停地为学校的发展大计四处奔波。无经验,她就主动向宁波达敏学校等特殊教育学校“取经”;没有经费,她便四处“化缘”,千方百计争取相关单位的支持;没有设备,她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先行购置一批智力障碍儿童急需的特殊器材,为学生日常锻炼、课堂教学提供保障。在她的大力争取下,学校的办学条件大幅改善,改建了教学楼,新建了综合楼和师生宿舍楼,还设立了每年100万元的特殊教育专项经费,各类功能教室日趋完备。
呵护迟开的花蕾,唯有以爱浇灌。吴素芬记得,有一年刚开学时,一个叫小娜的女孩,爸爸不在身边陪同就不吃饭。为此,每次吃饭时,吴素芬就端来饭菜坐到小娜对面,并故意发出津津有味的声响来诱导她。过了三四天,小娜忍不住将勺子伸到吴素芬碗里舀饭菜,并慢慢地接受了喂饭。此后,吴素芬用了足足两年时间,通过一次次的鼓励,终于让小娜养成了独立吃饭的习惯。
“热了要脱衣服”“渴了要喝水”,这种对于普通孩子来说最简单的常识,特殊孩子却要教上几个月才能学会。象山县培智学校的100多个孩子,基本来自农村,七八岁就开始住校学习、生活,学校教育对他们来说很重要。吴素芬提倡用“保姆”精神呵护每一个特殊学生,鼓励老师们耐心教、反复教,“教100次还不会时,就要准备教第101次”。
“我和孩子们吃住在一起。孩子进步了,我高兴地给家长报喜讯;孩子生病了,我亲自送医院并陪着挂点滴到天亮。听到孩子艰难却努力地叫出一声‘老师好’,看到孩子们一点一滴的进步,我就觉得,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吴素芬说。
特殊孩子的教育,不仅需要爱心、耐心,同时要专业的知识和方法。吴素芬带领全校教师编写合适的课程,还把定期开展学习、交流、研究活动定为学校教师研修的三大必修科目。每月收集筛选教育教学中遇到的棘手问题,带领老师们查资料,找答案。分批次派老师去重庆、青岛等特殊教育发达的地方学习。在不断的积累中,学校构建起了农村培智学校的“适应体育”育人模式。
为了让每个特殊孩子毕业后有一技之长,吴素芬东奔西走争取到了10余个实习锻炼平台。通过努力,该校6届70名毕业生中,有17%的学生实现了竞争性就业,50%通过庇护性就业找到了稳定的工作。同时,她还通过学校牵线搭桥、部门支持等方式,为另外33%的学生提供了种植蔬果、修补渔网、养殖海产品等流动性岗位。
“为特殊孩子筑梦,唯有因材施教,方能点亮未来。”吴素芬说,“虽然我们没桃李满天下,但孩子能够自食其力进入社会,就是特教老师最大的成就和荣誉。”(沈莉萍)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小时报料热线;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反馈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没有经过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最低1-3℃!阳光即将登场!一直会持续到... 两股冷空气候场,阴雨这天回归!
Vision Z|Get to know what the Yellow River is like...
深圳大型线下活动丨“贵人”真的语迟吗?怎么样来判断孩子是否线年南宁市二模高考数学题,关于求最小值的一道经典题目。
72次犯规!山东4分胜青岛6连胜 克里斯末节15罚15中杨瀚森31+15
2025世俱杯赛程出炉!揭幕战迈阿密国际6月15日8点,决赛7月14日
库克最新专访:回应 iPhone 争议按钮,苹果 AI 无收费计划 ,短期内不会退休
《东百往事》中最接近死亡的狠活,回到了网络上/
主站 商城 论坛 自运营 登录 注册 《东百往事》中最接近死亡的狠活,化作“霜鸡”回到了互联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