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提起专家,大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些站在学术巅峰的智者,能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讲清楚复杂问题的人。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会化媒体的爆发,所谓的“专家”屡屡被曝出学术造假、论文抄袭等不端行为也是屡见不鲜。
公众的失望、愤怒乃至冷嘲热讽并非没有原因——当这些“专家”学会了不务正业,专心搞起了“学术诈骗”大家还能指望呢?
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那份点名批评的名单时,不少人都被惊得下巴都快掉到地上了。
21位所谓的“学术精英”赫然在列,这些曾经被奉为学术界中流砥柱的名字,如今一个个灰头土脸。
章忠强、谭笑一门心思地剽窃数据,像个小偷一样把别人的研究成果据为己有,然后大摇大摆地在学术会议上发表,装作自己辛辛苦苦“搞”出来的。
汪霄、陈哲灵把论文当成市场上的商品来买卖,你要几篇,我有几篇,价格合适就可以“成交”简直是开了学术界的玩笑。
还有那些送礼贿赂的案例,季节为了让的论文过审、拿到项目经费,居然对评审专家下手了。
什么烟酒茶叶,甚至连评审专家的喜好都调查得清清楚楚,只为送礼能送到“心坎里”。
想想那些真正一心扑在科研上的人,他们辛辛苦苦做实验,日日夜夜写论文,结果却被这些弄虚作假的人踩在脚下。
信息来源:海峡都市报于2022年11月5日发布的——《北大复旦等52人被曝科研不端,国家级科研项目为何屡现失信?》
信息来源:极目新闻于2024年4月13日发布的——《请托、剽窃!自然科学基金委通报今年第1批学术不端案件》
每隔一段时间,总有几篇“雷人”新闻爆出,说某某教授的论文、某某博士的数据造假,搞得大家都有些麻木了。
曾经以为这种事情只是个别现象,可能是某些人一时糊涂,但现在,事实上,这类问题已经从小沟小溪变成了泛滥成灾的大江大河,水深得很啊。
自从翟天临那句“知网是什么”惊掉了无数人的下巴,学术造假这一个话题就被彻底推到了风口浪尖。
大众才发现,原来学术界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神圣,甚至能够说是一锅未曾好好煮开的“夹生饭”里面掺杂着太多让人不敢细看的东西。
要我说,还真有点道理,眼下的处罚,大多停留在撤销职称、暂停项目这些“隔靴搔痒”上,真的痛吗?
就好比一个小孩偷糖吃,被发现后只不过挨了两句骂,下次再有机会,还会忍不住伸手。
信息来源:新华社于2024年4月28日发布的——《高校学术不端行为频频曝光,背后存在哪一些问题?》
为了那几个醒目的头衔,为了那可观的科研经费,还有在学术圈子里的地位,这些人无所不用其极。
不管是偷数据、抄论文,还是伪造实验结果,只要能让他们名利双收,那点学术良知算得了什么?
这些年,像许晨阳这样的青年才俊,纷纷选择告别国内学术环境,远赴海外发展。
这些人可不是为了出国镀金、走个过场,而是真心想要一个更为纯粹的科研环境。
许晨阳就曾公开表示,自己离开是因为看不惯国内学术界的种种乱象:学术剽窃成风,数据造假不断。
当学术界的“劣币”泛滥,那些有真才实学的“良币”自然不愿留在这样一个“污水池”里。
他们的论文或许无法像那些“包装精美”的假研究一样轻松发表,他们的科研项目也因为“不讨好”而得不到足够的支持。
时间一长,这些学术造假行为不仅扼杀了学术本身的生机,还让有潜力的年轻学者失去了奋斗的动力和方向。
还有不少真心实意为学术界和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好专家,他们不仅守住了学术的底线,还用自己的专业相关知识和实际行动赢得了公众的尊敬。
先说说温铁军先生,这位被称为“三农专家”的学者,几十年来一直扎根在农村的大地上。
温铁军先生提倡的“土地流转”和“乡村振兴”理念,对我国农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观点,都是经过大量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得出的,实实在在为农民说话,为农村的发展出力。
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关键时刻,钟南山院士用他多年的医学经验和专业判断,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和指导。
敢说真话,敢做实事,不管外界的压力和风险,他从始至终坚持科学和事实,用实际行动守护着大众的健康。
这些“硬核”专家,靠的不是包装和炒作,而是实实在在的学术成就和对社会的贡献。
他们的学术工作不单单是发表几篇高影响因子论文,而是用实际行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下一篇:水电机械实验工证书报名进口